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浅谈语文教学与语文素养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96 浏览:19227
论文导读:
内容提要:结合教学实践,阐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同时指出: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科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谐对话离不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而且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不可急功近利。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H319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与“素质”一词相比较,素养包含有更多的“后天教养效果”的意味,同时也更能够突出地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文化性特点。
以往,我们曾把语文教学视为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以至于使语文教学长期陷于枯燥的语文知识训练的怪圈,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无法领略到语言文学的真正魅力所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强调,“语文教学应当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这也正是“语文素养”一词的内涵所在,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与终极目标。
语文教育的本质,简言之,就是以人为对象,对人进行完整性文化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语文这一文化载体,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纵观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及互相渗透。
首先看文本,现行的语文教材多以选文为主要内容,选什么文章,事实就是进行某种文化的选择,构建一种理想文化。而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字、词、句的表达,段落篇章的布局,都涉及到思想观念的先进与陈腐,正确与错误和价值观上的高尚和鄙俗。在词语和各种表达方式中蕴藏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积淀,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与反映。“时代”的语文教材曾有过严重的“泛政治论”倾向,字里行间渗漏“阶级斗争”的影子,培养了学生政治上的高度敏锐、觉悟,他们蔑视人性,在千篇一律的刻板生活中丧失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之后的教材才慢慢从政治的阴影下解脱出来。《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科书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和价值导向”,“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科书要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文应“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以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
“孟母三迁”的故事阐明了生活环境对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所能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样的,一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也能深刻影响到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结构谨严的知识系列,必然能够构筑起一道文化屏障,让学生沉迷流连,促使他们从中吸取文化营养,获得人生经验,提升精神境界,发挥语文教育在学生人格构筑上的“唤醒功能”。
当然,有很多时候,属于文本的这种自然美丽,学生不会自觉感悟得到。语文教育的“唤醒功能”需要借助教师才能实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深刻挖掘教材本身的美学因素,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精心营造课堂教学美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精神愉悦。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还应该能够自觉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天长日久的语文教学中积累,沉淀,逐步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这里的“特色”,指的是语文老师丰厚的知识底蕴、博大的人文情怀、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和独具一格的宽广视野,体现着语文老师丰富的专业素养。教育心理学家潘菽说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会引起学生相应的学科兴趣。”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吸引学生不断深入地去探究与发现。同时,本着构建学生心灵的目的,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也能够主动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需求、渴望以及学生的审美标准,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理解能力,在文本与社会现实生活面前和学生共鸣,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分歧能够因势利导,使符合教学要求的观念能被学生愉快地理解与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文本的巨大文化内涵。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7ctime.com
对于大多数的文言诗文,以整体的感悟代替繁琐的分析,注重对古诗文蕴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注重对古代圣贤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感悟,必然会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收获。
当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主体。要通过教育实现对学生心灵的完整性建构,还必须依赖于学生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在这里,教科书和教师只是促进学生进步、成长的外部因素,而学生的主观意识、态度及价值取向才是能够真正带来其语文素养形成和提高的最根本的内部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我要学”的效果自然要胜过“要我学”。”在我要”学的理念下,学生由爱学、乐学逐步走向会学、善学,教育的内容在学生心情愉悦中顺利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人格与品质,最终实现“人的发展”的教育目标。在职业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杀猪焉用屠龙刀”的认识倾向,他们排斥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认为没有实用价值,殊不知具有了坚实语文素养的人才更有能力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也更能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要。
总之,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科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对话,离不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多年来一直有着一群有志于语文教育教学改论文导读:
革的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和追寻成功语文教学的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探索始终只是星星之火,未形成燎原之势。今天,令人可喜的是我们终于从《语文课程标准》中看到了对“语文素养”的深切呼唤,这也必将带来语文教育教学的新局面。但是,语文素养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放远目光,注目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注定将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