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论语以《论语六则》看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不足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547 浏览:73150
论文导读:
(邯郸市丛台区联防学校 河北 邯郸 056000)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文占教材选文的30%左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然而,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的效率相对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部分教师则认为,文言文容易教,往往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把资料上的内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导致学生难以消化,进而制约了体语文能力的提高。在此,以《论语六则》为例,来探究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 基本知识的积累 《论语六则》是文言文入门教学的一块敲门砖,对文言文教学的展开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有谈个人修养的。每一则相对独立,不能连贯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但论点精辟,语言凝练,含义丰富。就其内容而言,涵盖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知识点,以及学习文言文所必需的方法与态度。
1.1 实词方面。 包括文言词语的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及规律。
(1)多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例如,“子”在文中除了指代“孔子”,还可译作第二人称代词“你”,可特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可用作古代男子的美称,可译作“儿子”。
(2)特殊或常见的文言实词。例如,“曰、愠、君子、惘、谓”等。
(3)通假字。例如,“说”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识”通“志”,“记住”的意思。
(4)古今异义。例如,“可以”古义作两个词讲:“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可以”作肯定回答用,相当于“行”。
(5)词类活用。例如,“时”本义是“时间、时候”,名词活用为状语,译为“按时”。“耻”本意是“羞耻、耻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意动,译为“以……为羞耻(耻辱)”。
1.2 虚词方面。 本文基本囊括了初中文言文课本中常见的虚词,有的还涉及到它们各自的用法。从头至尾依次有:而、之、乎、以、为、矣、则、也、于、哉、其、者。这些词都属于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
1.3 常见文言句式。 例如,“何有于我哉”一句,从语法的角度看,“何有”是“有何”的倒装,“有”是动词,“何”是代词,二者结合译作“有什么”。“何”应在“有”后,但用在“有”前,因而,属宾语提前。“于我”译为“对于我来说”,“对于”是介词,和“我”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本应放在“有”之前,但却放在后面,属状语后置,按正常语序应译为“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这样,该句又缺省主语,到底“什么”对于我来说呢?联系前文,应该是“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样东西。所以,译时应补为“(这三样东西)对于我来说,我有什么呢?”由此可知,该句又是一个省略句。当然,面对初一学生,我们讲课时要避免繁琐,在此仅只是引起教师的注意。
1.4 方法态度方面。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综合而言,两方面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一方面,学习应该有正确的方法——把学习看做一件快乐的事,经常复习,学和思结合起来,在心里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会择善而从。另一方面,学习应该有端正的态度——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永不满足,永不倦怠。这样的道理常被我们教师用来要求同学的日常学习,一点而过,并未作深入探究。实际上,这些道理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文言文学习最为重要的方法和态度,对整个文言文学习阶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基本方法的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掌握 不注重语言环境和学习兴趣,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或者快餐式教法,对于文言文学习是不可行的。应在入门阶段明确目标,稳扎稳打,在指导学生朗读、熟读、背诵的基础上,真正授之以“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好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1)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并积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通”,指两字通用;“假”,指借它字代替本字。所谓通假字,即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初中文言文的通假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用声音完全相同的字代替本字,即同音通假。例如,“具”通“俱”,“直”论文导读:
通“值”等。一类是用读音相近的字或是与本字属于双声或叠韵的字来代替,即音近字通假。
(2)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一些特殊而常用的文言实词。 课文注释内容丰富,包括基本的文学常识、实词、虚词、人物、地名、事件和句子的翻译与理解等,容量较大,有的只需了解,有的应作重点学习。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作引导,并加以指点,让同学去粗取精,有效积累。
(3)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实词大多具有多义性,即一词多义。理解文言文,就必须弄清这些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学会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确定该词在本意以外的意思,灵活准确地理解句子含义。例如,“故”的本意是“事,事故”(中原遂多故),引申为: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②“旧的”(温故而知新);③“故意”(广故数言欲亡);④“因此”(彼竭我盈,故克之)。如果学生不明白一词多义现象,一味地用该词的某个意思来解释其他句子中的该词,就不能准确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4)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并比较文言文中常见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异义是词义在其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阅读文言文时,一定要根据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来理解,不能生硬地从字面上来曲解,以至犯“以古译今”的毛病。
(5)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词性或读音,灵活应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就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类现象在文言文中属词类活用,较为普遍,有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等。虽然,参考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必要让学生记忆理解“什么词”变作“什么词”之类的概念,但是,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常识,应引起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课内外的文言篇目意义重大。
(6)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意义,只显示各种语法关系。 文言句子的构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虚词,因此,熟悉常用的文言虚词,也是阅读文言文不可缺少的一项要求。初中文言课文里的虚词有几十个,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于句首的虚词,它们大多有领起一句话或一层意思的作用,例如,“夫”“盖”“惟”“故”等。第二类是用于句中的虚词,它们大都有连接各种句子成分或分句的作用,例如,“之”“而”“以”“于”等。第三类是用于句尾的虚词,它们大都用来表达各种语气,例如,“也”“矣”“乎”“哉”等。我们要求学生逐一记住,确实不易。
(7)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必须从句子入手。 要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除了积累必要的实词、虚词和掌握必要的翻译方法外,辨析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极为重要。古今汉语的句型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代书面语言有些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积累这些特殊的句式,分析了解这些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表达特点。例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量词等)。
(8)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翻译文言文,指的是能理解常见文言文词句的意义,能正确解释文言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是一种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训练。很多时候,学生掌握词语意思,却不能把词语按意义连缀成一个整体,顺畅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所以,教师就应注意指导学生努力掌握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9)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态度。 《论语六则》中孔子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归纳和总结。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入门教学),应针对课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为今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基础。
诚然,文言文教学创新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难关。一贯以来的教学模式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古汉语知识介绍;学生忙于记词义,背译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论语六则》为文言文入门教学提出的指导原则。实际上,文言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终极目标应达到——教为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