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新农村以环境行为学初探新农村人居环境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203 浏览:86273
论文导读:
摘要:通过分析人们对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的认知过程,以及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村民行为心理上的变化和影响,探讨新的环境、新的行为方式如何与传统的乡土景观相互融合并形成良性循环,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可实施性建议。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新农村人居环境乡土景观

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ior studies),也称为环境设计研究(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的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
目前的建筑设计方法还停留在静态的水平上,没有充分注意到建筑设计应该与时间的要素紧密结合。由于人与环境处于不断地相互渗透中,建筑设计应当是不断地满足这个变化着的系统的需求,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建筑师的工作应该参与到整个变化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是参与建筑物诞生的一个片段。时间应该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要素。尤其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不能忽视农村建筑,或者散漫对待,有的干脆直接就把城市中的小区规划、住宅样式等直接运用到农村,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还有,目前的建筑设计还过多地强调空间形体的塑造,建筑单纯地成为了建筑师满足个人创作的工具,忽视了建筑设计本应有的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系统整体性以及使用者的主体性。比如,没有注意到社会、文化和精神的因素,把自己的位置与使用者对立起来,往往使建成后的建筑与使用者的组织结构、运营规则、行为方式和心理认同等产生矛盾,割裂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新农村规划上更典型。
在国外,市民参与型规划设计的方式日渐普遍,可以说,是相互渗透论在实践中的体现。这种方式强调建筑师与市民共同参与规划设计过程,反映使用者的要求以及社会、文化和精神因素,在动态的时间过程中,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因为方案综合了各方面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这种方法我们应该提倡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农民的生活,是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措施。
1 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人居环境

1.1 城市化的行为方式误导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新建农村聚居点形成城镇化进而推动城市化,但是这并非是要以城市化的方式进行新农村建设。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尽管生产、生活的现代化使得城市中的生活变得方便中富,但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城市生活的高密度与快节奏阻碍了人与人之问邻里交往的可能性,独立的现代城市人打破了旧的社会习俗,农耕时代传统民居中依靠邻居间的互相帮助与支持、共享信息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城市行为方式日趋单一化。而乡村聚落形态却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正是这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使得乡村环境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而正是这些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乡村环境特色 。如果我们用城市的建设标准去衡量农村的居住环境建设,那无疑是在农村中新建一个又一个模式单一的袖珍城市,改变了农村传统的行为生活方式,进而打破聚居生活中和谐的人居关系。

1.2 地域文化特色的错位

当新农村建设试图以模式化的方式去表现新农村的“新面貌”时,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生存的环境是因为人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人们是在通过打破自然的方式建立适应人们需要的环境,并且最终建立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人的行为是在心理指导下完成的,而环境则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意识。不同的地域特点,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人们改造自然建立生活环境的方式各有不同,而这些行为方式则成为乡土文化的记忆,具有可延续性。那么,乡土文化的继承性是乡土景观得以保存的根本,它有别于其他景观形态,是在于它体现着一种粗放性的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与田园生活。但是细细揣摩现在已经建成的不少论文导读:环境并与之共存的生存观念,实现新城镇与乡土生态环境的结合。2.3基于传统乡土居住文化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行为的方式,一个区域的自然因素源自天成,而它的人文因素的形成却源于人的行为。探讨乡土景观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主要是探讨怎样在保护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我们
农村聚居点,总体布局大都千篇一律,模式单一,规划布局大都以城市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为蓝图进行建设,缺乏乡村应有的亲和力与文化生活氛围;建筑以“穿衣带帽”的形式盲目效仿所谓的传统民居样式,使得乡土气息似曾相识,毫无地域文化特色。
2 将乡土景观融入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以满足人们行为方式的更新

2.1 对乡土景观的理解

在认识“乡土景观”之前,首先要对“乡土”的概念有所认识:它是把“乡土”与“城市”相对来理解的,其存在的载体是传统场所与自然气候条件,并且大量存在于村镇这个传统生活领域当中的,它包含了地方的、传统的、本土化的观念。从范围上来看,它是被定义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观之中的,具有地方传统的含义,能够反应当地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状态。并且以建筑、文化、环境与居住形式表现出来,也能在城市趋同现象中与当代社会发展相互联系,实现一个区域的个性化 。
“乡土景观”是“乡土”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它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体现的是本土的、地域性的自然环境,“是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投影。”如果说它区别于“城市景观”的话,那么它具有与人类聚居活动相关的自然景观空间,是聚落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地域复合体。

2.2 建立尊重乡土生态环境的田园生活方式

首先,应该认识到现在农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需要我们重新整改的地方,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环境状况需要得到改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我们的祖辈开始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的时候就注定了村民与土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乡土地域的特色不仅是体现在她的自然景观和建设风貌,她从一开始就受到地域环境的自然过程以及人们为适应这些过程而形成的乡土文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环境成为了这种文化最直接的记载形式。因此乡土文化的可继承性是乡土文化得以保护的根本,它可以反映乡土风情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特色,成为现代社会对乡土文化历史认知和形成价值取向的窗口。
农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其生活、生产资料直接源于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尊重乡土生态环境可以避免对大自然进行无限的挑战,遏制现代农村环境的恶化,同时解决农村生产模式单一、生产效率低下及不能合理分配资源等危机;并且倡导农村文化及传统民俗的复兴,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水系、自然地貌和乡土景观,继承村民尊重周边生态环境并与之共存的生存观念,实现新城镇与乡土生态环境的结合。

2.3 基于传统乡土居住文化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行为的方式,一个区域的自然因素源自天成,而它的人文因素的形成却源于人的行为。探讨乡土景观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主要是探讨怎样在保护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我们所认知的乡土景观是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它所传达的是人类生命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生存信息,体现了天人合一, 因地制宜地依托大自然生存的生态意义。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证明r这种人与自然的发展正是我们所认同的理想的人培方式。从现代人居理念的角度上来看,有效地保护乡土特色是进行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保护乡土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有利于实现对乡土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不受城市化影响的条件下对乡土文化特色的延续,同时也更有利于实现我们当前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人的行为和人的反映可以说是根据心理环境作出的而它则是在外界存在的物理的环境成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受制于农村居住者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如果说规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过程,那么规划的目的就是帮助当地人在自然系统中,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最适宜生活、劳作的途径,让丰富的乡土景观、自然的生态资源和传统的农业文明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把农村居住者最具有适应性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以平衡“资源——人——环境”的关系。协调新农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l992.
[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论文导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O00.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中国电力出版社,200

7.上一页123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O00.
[4]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