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视角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我国民办高校员工管理流程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959 浏览:23242
论文导读:
摘 要:积极组织行为学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出现的从新视角研究组织行为的学科,和传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主要关注组织中一些消极的因素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是组织中存在的积极因素。我国民办高校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在员工的管理上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探讨民办高校的员工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竞争力。
关键词:积极组织行为学;民办高校;员工管理
积极组织行为学兴起于二十一世纪,主张通过研究组织中一些积极的行为,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而传统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组织中一些较为消极的方面,如管理实践中曾一度盛行的X理论,认为员工本性是懒惰、厌恶工作的,因此为了纠正这种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认为应该采取强制手段予以惩处。
我国民办高校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自身努力下,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同时,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在员工管理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有一部分是政策等外部因素所造成,而更多的是民办高校自身尚未完全意识到组织中员工管理的重要性,重视程度尚不够所造成的。因此,为了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对民办高校的员工管理进行探讨。

一、积极组织行为学概述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的观点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即组织和社会都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优势。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等特征。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组织行为学是指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总的来说,从组织行为的概念产生至今,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概经历了科学管理学派、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及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等四个阶段。

2、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源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原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为首的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一种积极地、用于发觉人类优点取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Seligman在1998年发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目的是采用科学方法去发掘和促进那些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会繁荣兴旺的积极心理因素。积极心理学在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促使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出现①。组织行为学家Luthans 受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发及影响,将这种方法应用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因此这种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组织行为学模式被称为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ior)。
与传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多地关注员工的懒惰与倦怠等组织负面的因素,主张通过利用强制手段来规范这种消极的行为相比,积极组织行为学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倾向于从人们自身优点和积极性等能使工作有意义方面的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积极方面的大力宣传和提倡,从而在组织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对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进行研究,对组织员工的管理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的建议。

二、我国民办高校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由无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学校数量大幅增加、学校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等方面,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在员工管理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而这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1、民办高校内部缺乏统一的价值观

组织价值观是指组织中的全体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的对事物总的看法及认识。换言之,民办高校的价值观是指民办高校的所有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学校统一的认识。民办高校由于产生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7ctime.com
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员工的流动性较大,因此民办高校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一种全校员工都认同的价值观,大大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2、民办高校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不够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员工的流动性一般较大,尤其是一些高职称、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往往会选择更好的地方发展。导致这论文导读:
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除了民办高校的福利水平等经济因素外,民办高校未完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缺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民办高校主要由私人投资主办,因此在经营的过程中,出于利益动机,一般都会考虑成本控制的问题。在人员的聘用方面,民办高校实行的是灵活的合同制,由于生源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降低成本,裁减人员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直接影响了员工对学校的忠诚度;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分配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太合理。首先,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往往会大大超过其薪水所应承担的。在员工的考核方面,学校设定的考核指标更多地关注员工懒惰等消极方面,一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员工的这些行为进行惩治,而对员工存在的一些积极的因素关注较少。

3、民办高校欠缺良好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的总称。组织文化体现的是组织的形象,对员工有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师资主要是由公办学校退休的教师、外聘的在读研究生及博士生等人员组成,其中教师占了大部分比例,专职教师的数量较少。加之民办高校由于建立及发展的时间较短,民办高校内部的员工对学校的认同度也不高,组织文化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三、积极组织行为学对我国民办高校员工管理的启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的标志②。同样,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之一,人才对其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师资力量是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说: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大也,谓大师之大也。也就是说,一所高校的质量如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大师,而不是单纯的高楼。民办高校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源持续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以后生存和发展的竞争重点主要在于办学质量的提高与否,而办学质量的高低与人才的质量密切相关。民办高校由于其特殊性,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尚未真正重视对员工的管理。因此为了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教职员工的利益,给予教师物质及精神上的一些人文关怀。从而在学校里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2、重视提高员工的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本是企业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包含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情绪智力等③。传统的组织行为管理模式中,企业一般较多的关注员工的一些消极性的因素,通过相关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考核,较少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目前虽然由于国家政策的规定,大部分企业开始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但这仅仅局限于身体上的健康检查,而对员工的心理健康却关注不多。据统计,现代大城市的白领80%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应该重视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通过制定一些相关的管理措施及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心理资本,在学校中营造一种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3、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向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气质和精神,它主要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主要是指外在的建筑物、校园景观等物质层面的教学设施;隐性文化则主要指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办学理念、学风、校风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如一些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靠的不是高楼等教学设施,更多依赖的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一些有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东西。民办高校近二十年才发展并逐渐壮大的,由于发展时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间过短,学校的校园文化尚未完全形成。因此作为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民办高校作为我们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论文导读: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ior, 2003,(24). 刘旋.组织行为学中“积极性”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3).上一页123
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从民办高校的“软肋”出发,运用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加强高校的员工管理,以不断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注释:
① 王兴琼,陈维政.积极组织行为学视野下的组织健康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8.(5).
② 刘旋.组织行为学中“积极性”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3).
③ 罗霞,陈维政.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积极组织管理[J].经济管理,2009,(10).
参考文献
 侯奕斌,凌文辁.积极组织行为学内涵研究[J].商业时代,2006,(27).
 曾晖,赵黎明.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7,(5).
[3] 刘旋.组织行为学中积极性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9.
[4] 蒲德祥.幸福管理——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理念[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
[5] 徐鹏.积极组织行为学在管理实践[J].德育研究,2009.
[6] 杨家马录.组织行为面临的挑战及组织行为研究趋势[J].上海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7] 李宝元.关于组织行为研究的五大前沿走势[J].中国流通经济,2008,(10).
[8] 曾晖,赵黎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新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 李娟,唐不不.积极组织行为学背景下的工作投入[J].商场现代化,2010,(7).
[10] 王兴琼,陈维政.积极组织行为学视野下的组织健康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8.(5).
[11] 罗霞,陈维政.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积极组织管理[J].经济管理,2009,(10).
[12] Wright.“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ior: An idea whose time has truly com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ior, 2003,(24).
[13] 刘旋.组织行为学中“积极性”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