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阅读教学深思阅读教学鼓励个性阅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453 浏览:60246
论文导读: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这节课如何回归文本?为此,笔者引12下一页
源于:职称论文www.7ctime.com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多年以来,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研讨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探索中有思维的碰撞,在实践中有对问题的困惑,但是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感觉雾里看花,迷雾重重。无论是加强语文课的“人文性”,还是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希望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可是在平日的语文课上,有的学生生气不足,仿佛一个旁观者的架势,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读得不充分

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仍然过多地注重了对课文的分析,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下来,学生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几分钟,读往往是来去匆匆,自由朗读课文环节,教师很快示意停下来,实际上有个别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转入了下一程序,“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领会的基础,领会是读的深入,所以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就很难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忽视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

笔者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大声朗读,还常常齐读,在这朗朗的读书声,多数学生都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其实人的一生中多数都在阅读,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等。例如默读,是应用最广泛的最持久的阅读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第二学段中,开始学习默读,默读可以让学生专心致志,有利于边读边进行思考。

三、强调预设,忽略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有时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自己对课文的“深刻”、“精辟”的个人理解预设给学生,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像打乒乓球一样,和学生你来我往,统一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之中。这样,教师的提问统领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其实这样的问题是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我们每个教师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心里想得更多的还是教学预设,一节行云流水的语文课,无论从内容上、节奏上、过程上等都在用无形的大手掌控着一切,学生也就很难在阅读中有自己的体验,语文教学也无法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个性化的阅读是新课标所努力倡导的,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怎样激发个性化的阅读呢?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独特感受

不同的孩子由于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对教学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例如,《不吃无主梨》这篇课文讲述了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许衡年轻时和朋友一起出行,在炎热的三伏天,正当干渴难耐时看到一棵梨树结满累累果实,其他朋友争先恐后地去吃梨解渴,而他认为没有经过主人的允许,宁愿忍受干渴坚决不吃梨,表现了许衡做人做事能够严格遵守道德的原则。课堂上,学生纷纷表示同意许衡的做法,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正沿着期待即将到达目标的时候,课堂上却节外生枝。这时一名学生是一鸣惊人:“许衡应该吃这个梨,因为他已经十分干渴了,课文写嗓子都冒烟了,走路都困难了,还是在炎热的三伏天,他可以先吃了这个梨。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可以吃了梨,想其他办法,留下钱或者明年再把钱送来。”“也许农民逃荒走了,很久都回不来了,那熟了的梨不就烂了吗?那更可惜。” “也许农民在这里种上一棵梨树就是为了方便过路的人呢?”“梨吃了,明年还可以再长,但是生命没了,该怎么办?命不比梨更珍贵?”“如果我是许衡,我想继续活下去,我会先吃了这个梨。”这是学生心里最真实的感受,这是智慧的对话,是孩子们对生命的敬畏。就这样,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们争前恐后地说,正反双方抢着去说,积极、主动,伴随着一个个鲜活的观点,此时,学生已经不是那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了。学生的回答虽然背离了笔者的预设,背离了教材的教育意义,但笔者仍然珍视孩子的理解。由此,笔者看到了学生的“心动”,看到了语文课堂上精彩的生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这节课如何回归文本?为此,笔者引论文导读: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上一页12
导孩子们回到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下来理解古人,激励后人,这样既挖掘了课文的内在语言,又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文章。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儿,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

五、课内外结合,促进有效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意味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情,要学生在读中去悟;理,要学生在读中去悟;法,也要学生在读中去悟。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读出精彩,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得到心灵的满足。我们有了正确的理念,可是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充分地读,理解感悟交流,时间会很紧张,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很容易就回到了代替学生分析的原点上,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每学一篇新的课文,笔者都让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记下自己读课文时心中的疑问。学完之后再补充相关的课外阅读,在学完名家名著文章后,就鼓励学生去读原著。为了将阅读落到实处,布置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交流读书体会。要让学生的阅读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读出情,读成习惯。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势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视野,带来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六、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是很难发现问题的。每一篇课文的课前预习,笔者都要求学生在熟读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不得不开动脑筋质疑。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学生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钻研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其实这就是每个学生在进行独立阅读,自主理解和探究。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丰富学生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