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地区生态安全联系分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827 浏览:60847
论文导读:%;大部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已成为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的省份之一。各种环保政策的实施切实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了效益,但这种效益并不具有直接、立即见效的特点,而具有间接性、长期性、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等公共品的特性。其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土流失量得以减少,洪灾威胁得以减轻。《2003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
摘要: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给整个流域带来了正的外部性,但上游地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因此,我们还应当建立一种有效的补偿机制,使上游的保护行为变得可持续。
关键词: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关系;分析
1001-828X(2013)11-0-01
长江流域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在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开发,使得流域生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这一严峻的形势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的思考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问题,思考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存在的生态安全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植被遭到破坏。早期由于人们生态观念不强,经济水平较低,经过几次的乱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上游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从1957年的22%下降为1983年的13.3%,并有13个县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中游的江西省的森林覆盖率从1950年代的50%下降到1980年代的33%。1998年洪灾以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但新增的多为中幼林,其生态功能难以与成熟天然林相提并论,所以,要恢复其生态功能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
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道湖泊淤塞。长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条黄河”。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正以每年1200平方公里、1.5亿吨的新增面积和流失量增加。由于植被遭受破坏,使得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进而使大量的泥沙冲向中下游地区,再加上上世纪的围湖造田等人类的过量开垦造成了河道湖泊淤塞,使得调蓄能力被削弱,严重威胁着中下游地区的安全。
灾害不断。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历来是我国生态和经济安全的巨大威胁。据统计,从1951—1999年这48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严重水灾28次,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发生旱灾26次,上、中、下游均较严重。
江水水质不断恶化。岷江、黄浦江等支流污染严重,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长江干流存在岸边污染带累计达600多公里。[3]

二、长江上游地区环境保护与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关系

长江上、中、下游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生态安全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大自然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上游地区存在破坏生态安全的事件,那么必然会对下游地区产生不利的消极影响。如上游地区长期的对天然林的乱砍乱伐,破坏了森林的保土养水功能,使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便给中下游地区带去了大量的泥沙,并使河道湖泊淤塞。一到雨季,就会产生洪水,严重的威胁着中下游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如上游地区如果把不经过处理的污水废渣等废弃物直接排入长江,那么其下游地区居民更会深受其害。
长江上游环境保护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了的巨大的效益。以云南省为例,天保工程实施后,全省新增森林面积4027.5万亩,为计划的172%;森林覆盖率由44.29%提高到49.01%;大部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已成为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的省份之一。[4]各种环保政策的实施切实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了效益,但这种效益并不具有直接、立即见效的特点,而具有间接性、长期性、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等公共品的特性。其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土流失量得以减少,洪灾威胁得以减轻。《2003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显示,2003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量为多年流失量的50%左右。而居于长江流域的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

3.88万平方公里减少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到2.96万平方公里,减少了23.9%。上游水土流失量的减少,使得中下游地区洪灾威胁的程度得以减轻,近十年来并没有发生1998年规模的全流域性的洪灾,这里固然有三峡工程的巨大功效,但恢复上游地区的植被以及保护森林资源才是降低洪灾危害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森林植被的增加,减少了温室气体。温室气体迅速增大,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全球发生气候变暖的趋势。其结果是,将会引起降雨格局的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并进一步推动温度的上升,形成生态系统全球范围内的恶性循环。
长江上游地区环境保护有着较高的成本。长论文导读:
江上游地区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为了保护上游地区生态资源,上游地区居民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成本。天保工程的实施,使得原来靠伐木生活的当地居民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靠“木头财政”生活的当地政府,陷入了空前的财政困难,同时靠采伐为主的森工企业经济效益锐减,有相当的职工面临着转岗和再就业。[5]
三、结语
长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流域生态安全趋于严峻。这一严峻的形势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的思考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问题,思考流域的生态安全关系。上游的生态保护给整个流域带来了正的外部性,但上游地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因此,我们还应当建立一种有效的补偿机制,使上游的保护行为变得可持续。
参考文献:
张生,等.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及对洪灾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6):9-13.
张玉玲,等.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资源导刊,2007(2):16-19.
[3]郭晓军.长江保护发展报告发布称长江水质不断恶化[N].新京报,2007-4-15.
[4]李惠民,等.云南森林覆盖率达49.01%大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N].春城晚报,2006-7-14.
[5]罗荣淮.丽江县桃花村天然林保护工程社区发展调研报告[J].林业与社会,2002(2):13-20.
作者简介:和燕杰(1981-),男,云南丽江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