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图文并茂探索“图文并茂”教学有效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03 浏览:12655
论文导读: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但如何适时巧用插图,充分发挥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呢?1.对比插图——引发冲突。许多课文插图巧妙呈现了课文内容的矛盾冲突点,此时引导学生聚焦画面,将冲突对比,并引导质疑,能有效形成阅读期待,也是切入文本的一种高效之法。如第三册《蜗牛的奖杯》,笔者先请学生聚焦第一幅图——蜗牛长着一
1671—0568(2013)33—0029-02

一、案例中寻原因

随着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意识的不断增强,愈来愈多丰富多彩的课文插图被运用到阅读教学之中。透过这些“图文并茂”的教学,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失误一:插图——喧宾夺主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第四册《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插图)看,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各自是怎样的表现?
生:狐狸大摇大摆的。
生:狐狸眉开眼笑的。
生:老虎东张西望、轻手轻脚的。
……
课文是怎么写狐狸和老虎的呢?(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
师:谁能学着图把这么得意忘形的狐狸和被蒙住的老虎演给大家看。(四位学生轮流模仿表演)
师:让我们都来模仿好吗?
学生边读课文,边表演。(可是部分学生连书都读不流利,唱读现象严重)
师:(继续出示课文插图)看,森林里的小动物看到后怎么样了?
……
冷静思考:表面看,这位老师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练习说话,课堂气氛热闹。但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把图与文的关系颠倒了,插图成了第一语言,课文成了插图的附件,教学重心偏移,看图说话代替了对课文的阅读。结果阅读课几乎变成了看图说话、看图表演课,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成了一种摆设,连语言文字都不曾细读,更何谈对课文意境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学生的表演更是浮躁有余,却缺乏对“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内化与品悟。
失误二:插图——虚晃一招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第三册《青蛙看海》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边读边想小松鼠和青蛙是怎样登上山顶的?(生读课文,思考)
师:(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小松鼠和青蛙登山的场面,你想象它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它们跳了十几级就没力气了。
生:它们还累得满头大汗。
师: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生: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渴了……终于到达了山顶。(出示课文第11自然段,学习课文内容)
……
冷静思考:这位教师借助插图从整体入手进行语言训练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没有真正发挥课文插图对学生学文的辅助作用,插图的运用仅仅是一种摆设,学生没有对插图展开对话,也没有沿着插图这个桥梁深入到课文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学习的感受,从图中人物的角度出发去体会、想象,把自己当作青蛙,联系自己连续爬高楼的气喘吁吁、腰酸背疼想想青蛙连续登山时会觉得怎样?它的手、脚在不停地摩擦石阶时又会怎样?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怎样一个场面,又仿佛听到青蛙说什么、松鼠说什么?在此基础上,仔细地读一读课文,通过讨论、朗读,感悟“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渴了……”等词句的含义,在对话中与课文深层交流,从而体会它们的辛苦、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可贵。

二、实践中找措施,真正实现“图文并茂”

插图是与课文的语言形象融为一体的,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窗口。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这些丰富多彩、鲜活的课文插图,非常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但如何适时巧用插图,充分发挥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呢?
1.对比插图——引发冲突。许多课文插图巧妙呈现了课文内容的矛盾冲突点,此时引导学生聚焦画面,将冲突对比,并引导质疑,能有效形成阅读期待,也是切入文本的一种高效之法。如第三册《蜗牛的奖杯》,笔者先请学生聚焦第一幅图——蜗牛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在空中自由地飞行;再聚焦第二幅图——蜗牛只能勉强地从硬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地爬行;前后变化之巨大,自然能引发学生许多疑问:蜗牛的翅膀哪儿去了?蜗牛怎么会变成这样?……此时的插图,成功开辟了学生进入文本阅读的通道,使插图真正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2.巧画插图——铺垫引路。在教学中,有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给课文配画插图。如在教《美丽的丹顶鹤》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丹顶鹤的颜色美,笔者让学生根据第二段的描写,为课前画好的一只丹顶鹤涂上颜色。学生借鉴书中插图,有画在天上展翅飞翔的,有画在地上引吭高歌的,有画在沼泽地里悠闲散步的……涂色时,笔者发现有学生把丹顶鹤翅膀的一半涂黑论文导读:
了,有的居然还把尾巴涂黑了。显然,学生对课文“丹顶鹤浑身洁白,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理解不到位。于是就依据学情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语言评价出错的图,使学生精确理解了“浑身、脖子、翅膀边儿”等词。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有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告诉大家课文插图也画了两只黑尾巴的丹顶鹤。看来,学生对课文插图挺关注的。随即笔者建议学生把书上的几张插图比较着看:
生1摘自:学士论文www.7ctime.com
:我发现展翅飞翔的仙鹤都画得很正确,而翅膀合拢的仙鹤都是黑尾巴的;
生2:我发现仙鹤的翅膀长尾巴短;
生3:我知道了,仙鹤的翅膀长而尾巴短,当翅膀合拢时,盖住了白色的短尾,我们错误地认为是黑尾……
读书不就应该像这样“字字入目”吗?此处巧用插图,既摸清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领悟程度,又不留痕迹地促使着每位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并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为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提供了有效帮助,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对巧画插图跃跃欲试,并在依文画图过程中经常要咬文嚼字,从而自然搭建了通向阅读文本的平台,不断引导学生在读进去、读出来中来回,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课文插图中的确蕴藏着无限的文化生机,绝不仅仅是一种摆设和点缀,更是一种宝贵的阅读教学资源,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我们应认真地研读插图,与插图展开有效对话,通过对话让“图文并茂”的教学真正走上有效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