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高校应确立增强就业竞争力办学理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890 浏览:107447
论文导读:国家的发展战略,政府、企业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一方面迫切需要大量能促进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又难以寻觅到自身需要或比较适合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荒”同时存在,已成为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持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缓解广大求学者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矛盾的同时,将持久伴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涉及政府、社会各界、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是主要原因。高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法人实体,要确立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既适应社会需求又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办学理念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高晓琴(1971-),女,四川南充人,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江苏南京210037)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32-0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在步入大众化教育的初期,就遭遇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涉及政府、社会各界、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是主要原因。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社会各界、高校、大学生各自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承担哪些责任等需要认真研究。
高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法人实体,在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主动适应形势,自觉确立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办学理念,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既适应社会需求又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重要且必要。

一、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勇担社会责任,促进自身发展

1.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国富民强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一个历史过程,目前国际公认的指标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提前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虽经十多年的高速超常规发展,2009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仅为24%,如保持此发展速度,预计2020年也才能达到40%。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分别达到80.9%、52.3%、51.0%、47.2%,远远超过10年后的中国。有关资料显示,以主要劳动力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为例,2006年我国是6%,2009年才9.9%,预计到2020年才能达到20%,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OECD)则早已达到24%。根据2009年7月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统计,欧美国家71%的适龄青年可以接受所需求的高等教育,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目标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即在此期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并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期,在近一段时间,继续保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稳步迈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中期,是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实现国家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肩负起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双重重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持,提高全民族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高校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生存发展。为实现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政府、企业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一方面迫切需要大量能促进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又难以寻觅到自身需要或比较适合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荒”同时存在,已成为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怪象。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人才的最终归宿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即顺利走向就业之路。因此,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体处于用人单位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高校应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树立以增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确定办学方向的导向仪和教学改革成果的试金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对本校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素质拓展等方面工作的要求,消除校企间的供需鸿沟,寻找“两难”困境的钥匙,并以此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确定教育教学改革内容,促进自身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存在发展的客观要求

1.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坚持特色强校办学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现状、劳动力结构组成等构成了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这种社会需求因区域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如何把握和适应区域需求的特殊性,对高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事实上,由于多年计划经济体制所养成的思维惯性,许多高校管理者还习惯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思维模式上,还远不能做到科学预测和准确厘定自己应当扮演的社会角色,不能前瞻性地制定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目标和任务,没有明确自己作为区域经济“人才库”“动力场”的角色和职责,自然也缺乏足够的服务地方、适应社会的内质和能力,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诸如“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荒”的共存,全国六百多所大学同时举办一个社会需求量很少毕业生的专业等不胜枚举。
当前,能否抓住和满足社会需求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高校作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营造特色,强化特色,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己任,坚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但求唯一的特色办学理念,坚定走有为有不为、求精不求全的个性化发展道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将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培养出既具有本校特色又能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2.建立以论文导读:管理理念,构建相应的管理模式。在高校招生、日常教育教学、就业等各常规管理工作环节中,高校往往重视中间环节即教学工作的改革,但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度的不断加大,迫使高校管理者不仅要在就业工作政策、经费、人力、设施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而且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各方面工作关联度最高的工作来抓。(1)高校应将就业工作职能
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关部门统计,当前不少省份的专科毕业生就业率普遍比本科生高,可见,比起本科生,专业技能型人才更易受到企业的青睐。在大众化教育进程中,高校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采用何种培养模式,培养既具有本校特色又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培养目标、规格定位还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培养模式上,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技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企业怎么会选择呢?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从入学起就注重专业理论教育与技能的协调培养,以满足企业渴求上手快、适应性强的需要,毕业生当然受欢迎,就业率自然就高。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准确定位,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以下方面抓紧、抓实、抓细。(1)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要认真研究,合理安排不同专业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笔者认为,不同专业同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以计算机为例,对文科专业而言,应重点加强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编辑等软件应用方面的培养,避免千篇一律地强调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反,对理工科专业,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等级考试和程序应用上。学校应精心设计每一个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在今后的运用能力。(2)在教学方法方面,高校教师应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过程中灌输式教学方法,要树立“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采用先进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明确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不是培训一批学习和考试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实习实践技能和生存能力的大舞台。(3)在教学目标与考核反馈方面,高校应不断完善学分制,逐步尝试实行弹性学制。高校应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学分制或弹性学制,让学生明确学业规划体系,完善政策,帮助学生合理选修专业学分;要制定详细的第二专业学位政策,引导学生主动关心自己、发展自己、规划自己,最终成就自己。
3.确立以高就业率为导向的高校管理理念,构建相应的管理模式。在高校招生、日常教育教学、就业等各常规管理工作环节中,高校往往重视中间环节即教学工作的改革,但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度的不断加大,迫使高校管理者不仅要在就业工作政策、经费、人力、设施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而且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各方面工作关联度最高的工作来抓。(1)高校应将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作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关联度最高的工作部门。高校要善于利用就业工作产生的大量有用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调整诸如招生、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课外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建立起学校内部畅通、高效的良性反馈决策系统,实现就业与招生工作、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为高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信息平台。(2)高校应与时俱进,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目前本科学制多为四年,在第四学年中,多数学生真正用在学业上的时间却很少,第四学年教学名存实亡,有关教育专家将此称为“大四现象”。本科四年学制存在着学期长、假期长、教学节奏慢、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矛盾突出等问题,基于传统习惯和现有国情,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不可否认“大四现象”已严重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直接影响甚至冲击低年级的正常教学,同时也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普遍下降。
4.构建科学的就业指导评价体系,提高就业服务水平。高校要保证毕业生高就业率,根本途径在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对此,高校应广泛开展贯穿于四年教育教学活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各高校虽然普遍开展了就业指导课教育教学工作,但由于就业指导课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加之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选聘、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环节还存在不足,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大多数学生仅将其当成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学习,并没有从课程教学活动中得到显著的收益,对怎样完成四年的学业乃至未来职业规划依旧茫然。因此,在就业指导课教育教学工作中,高校应重点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要通过职业规划类课程让每一位同学清晰认清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准确的定位、发展和规划自己,要通过求职与择业指导类课程,让学生熟练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形势,求职准备,择业技巧,心理调适等技巧,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同时,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渗透到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形成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在全校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氛围。(2)加强校内有形和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高校应不断深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内涵,投入更多的精力、人力和物力,加强校内有形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具有固定场所、具体时间和地点、特定参加对象的有形就业市场,为帮助广大毕业生低成本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网路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高校更应当重视以网络信息为主要载体的“网上供需洽谈会”,高校通过搭建无形的就业市场,可以实现就业信息共享、及时发布;毕业生通过无形的就业市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避免了求职择业的盲目性、节约了求职成本;用人单位通过无形就业市场,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人才筛选、远程面试,从而实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三赢。(3)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面对大学生就业难局面,高校管理者不应该仅呼吁政府出台多少促进就业的良策,也不是期盼大学生及其家长转变求职择业观。笔者认为,高校管理者首先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就业难的主要根结在哪里,‘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荒’的怪状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有何关系,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怎样教育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等。”在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同时,高校更应该建立起包括就业率、升学率、就业岗位质量、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和咨询服务、毕业生满论文导读:根本宗旨,也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当前由于就业问题引起人们对大学生能力的怀疑,对大学教学质量的质疑,应当引起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高校管理者应当理性思考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与教职员工固有教育教学观念、就业观念之间的差别,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快速改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力求毕业生就
意度、社会满意度等内容在内的学校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积极发现就业工作中的问题,站在问题之上解决问题,必能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提升品质、回报社会是做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宗旨,也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当前由于就业问题引起人们对大学生能力的怀疑,对大学教学质量的质疑,应当引起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高校管理者应当理性思考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与教职员工固有教育教学观念、就业观念之间的差别,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快速改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力求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市场需求适销对路。
[参考文献]
[1]丁明豪.中国企联计划开展“校企联合办学项目”[N].中国企业报,2006-03-24.
[2]杨天平.科学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3]刘京文,吕雪菊.管窥就业浪潮与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4]罗嗣海,周立功.就业与招聘“两难”困境中实施“3+1”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9).
[5]郭卉.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的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