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观念《三言》与《十日谈》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250 浏览:94860
论文导读:
摘要:《三言》作为短篇小说集,虽刊于公元1621至1627年,由冯梦龙收集编撰而成,体现了冯梦龙的小说观念与匡扶世风之理想;但故事来源却相当广泛,不仅有宋元旧事;更有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历史故事、戏曲、乃至社会传闻创作而成的篇目,远非单纯的一朝一时之作,体现了较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与时代特点。《十日谈》作于1350年前后,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品。卜伽丘在创作中,在中世纪短篇故事的简单叙述基础上,丰富情节,概括现实,描写景物,塑造人物,刻画心理,开创短篇小说的完整形式;而且以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印度、中亚、阿拉伯文学借用了很多故事情节,吸收借鉴了当时欧洲包括英、德、法、意等国的社会传说、轶事等等,内容涵盖也相当广泛,较能体现西方文艺复兴初期社会风貌与文化特点。由此两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观念的反映,也都承载与体现了各自的民族与时代的文化与观念。二者在时间上虽然相差了二百多年,但是因时代背景的相似,使得无论在题材来源、情节架构、主题意旨以及思想观念诸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各自成为东西方启蒙文学的先驱。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讨,不仅因为两部作品都产生在一个民族历史发生较大变革的关头,即人们所谓的思想解放时境中,对传统多有反叛;也因二者充分体现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化,呈现出巨大的民族文化差别的同时,又体现出诸多相似。本论文第一章以小说观念的角度综合比较《三言》与《十日谈》的异同,探讨影响这种异同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在这样观念影响下的冯梦龙与卜伽丘的小说观念及在《三言》《十日谈》中的体现。中西方小说论述的成熟都是在小说文类的成熟之后。在中国的明代和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还更多地停留在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小说的娱乐性、小说内容的取舍与其社会功用上而非小说文类的艺术特质探讨。本章通过对中西方小说观念溯源展示中西方小说观念之异同,藉此为《三言》和《十日谈》各自的创作背景做一细致勾画,得出冯梦龙和卜伽丘在通俗性、艺术的真实性和娱乐性等方面追求的大同小异。第二章以性情观念入手,比较晚明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性情观念的异同。中西性情观念源自不同的文化土壤,由此《三言》与《十日谈》不仅在性情观念上有誉智与反智、讥愚与誉愚、祛魅与增魅的不同,在男女情爱观念及体现上也各有差别,如对偷情的态度不同,对神职人员的情爱性事态度的差别等等。但是因二者均产生在一个人性觉醒、世俗意识浓厚、千余年的禁锢松懈、人性解放的时代背景中,在性情观念与情爱观念上也就具有了很多的相似,如重世俗之趣、享乐主义、华衣美食、男欢女爱,重商重利,重智慧与创造等等,尤其对人类普遍认可的美德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恶劣品质都给予了讽刺批判。第三章详细梳理两部作品中的死亡描述并由此总结两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生死观念,为其以宗教和哲学角度找到依据,并比较两者之间相同与差别之处。《三言》与《十日谈》中都体现出了对死亡的泰然态度,亦即在中国的中晚明时期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中国人与意大利人都接受了“人终有一死”这一客观事实,表明人类生死观已脱离了对客观因素主宰人的生死的观念,是中西方宗教与哲学对死亡的超越认识和直面死亡的态度的反映。而不同的民族性情形成不同的生活习俗与不同的人生追求,使得《三言》与《十日谈》反映出的生死观念也有着巨大的差别。如对自然死亡的不同认识,对生命长度与生命质量的不同追求,家族性与个体性的差别,对的不同态度,“人神相通”、“人神互换”与“人神有别”的不同等等。本章力图结合中西方各自文化传承对这种异同做出合理的解释。第四章以巴赫金狂欢化论述观照《三言》与《十日谈》。中西方文化虽有巨大差别,但无疑都蕴含有狂欢文化的因子。以狂欢文化角度切入,观照狂欢化在两部作品中的作用与体现,在寻找两部作品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历程中获得一定启发性深思。类型学探讨论述认为,人类社会在其历史进展中,在时代背景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哪怕在完全隔绝的情况下也会因为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经验以及艺术思维而产生共同的诗学品性。《三言》与《十日谈》体现出的诸多相似正是这种相似时代背景下形成共同诗学品性的现象的具体体现。论文小有所得之处,在于四分格局,即以小说观念、性情观念、生死观念这样三个基本涵盖两部作品思想内容的不同角度来加以比较探讨,再以狂欢文化论述通观中西文化,将“纵”与“横”的论文导读:爱观134-135二、晚明的观135-136三、晚明的情爱观观在《三言》中的体现136-140第五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性情观念在联系上的体现140-144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情爱观140-141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观141-143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情爱观在《十日谈》中的体现143-144第六节《三言》与《
视角两相结合。此外,文章对狂欢文化在东西方各自不同的起源以及在两部作品中的体现再及东西方狂欢文化的不同之处也颇有心得。关键词:《三言》论文《十日谈》论文小说观念论文性情观念论文生死观念论文狂欢化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7
Abstract7-15
绪论15-25
第一章 《三言》与《十日谈》小说观念之异同25-98
第一节 中国小说溯源及小说观念25-37

一、 中国小说溯源25-27

二、 中国小说观念的进展与演变27-37

第二节 西方小说溯源与西方小说观念37-46

一、 西方小说溯源37-40

二、 西方小说的进展与小说观念40-46

第三节 中西小说进展历程与形成的小说观念之异同46-61

一、 中西小说观念之同47-52

二、 中西小说观念之异52-54

三、 形成中西小说观念的文化背景及异同54-61

第四节 冯梦龙的小说观念及在《三言》中的体现61-75

一、 重教化61-66

二、 世俗化与通俗性66-70

三、 艺术的真实性70-73

四、 娱乐性73-75

第五节 卜伽丘的小说观念及在《十日谈》中的体现75-87

一、 注重小说的社会功用78-81

二、 真实性81-83

三、 通俗性83-84

四、 娱乐性—“寓教于乐”84-86

五、 注重与读者(听众)的交流86-87

第六节 《三言》与《十日谈》体现出的小说观念之异同87-98

一、 世俗化倾向与特点—市民文化趋向87-89

二、 对社会功能的注重—解放思想、张扬人性的内容,尖锐、犀利的讽刺与 批判89-92

三、 对真实性的追求—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92-94

四、 不注重情节的革新—摭拾故事、题材因袭的特点94-95

五、 对口头文学的继承95-96

六、 对自然景物描写的不同认识96-98

第二章 《三言》与《十日谈》性情观之异同98-171
第一节 性情观念及晚明的个性解放思潮98-115

一、 性情观的界定98-99

二、 儒家性情观在明代的嬗变99-107

三、 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107-111

四、 晚明的性情观念111-115

第二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性情观115-121

一、 西方文化的原宗及回归115-117

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及精神实质117-119

三、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性情观念119-121

第三节 《三言》与《十日谈》性情观念之异同121-134

一、 《三言》体现出的性情观念121-127

二、 《十日谈》体现出的性情观念127-129

三、 《三言》与《十日谈》性情观念之异同129-134

第四节 晚明的性情观念在联系上的体现134-140

一、 晚明的情爱观134-135

二、 晚明的观135-136

三、 晚明的情爱观观在《三言》中的体现136-140

第五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性情观念在联系上的体现140-144

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情爱观140-141

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观141-143

三、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情爱观在《十日谈》中的体现143-144

第六节 《三言》与《十日谈》情爱观念之异同144-171

一、 《三言》与《十日谈》观情爱观之同144-153

二、 《三言》与《十日谈》观情爱观之异153-162

三、 《三言》与《十日谈》对僧侣的批判与同情162-171

第三章 《三言》与《十日谈》生死观念之异同171-244
第一节 《三言》体现出的生死观念173-213

一、 中国生死观念及其宗教哲学背景173-178

二、 《三言》中的死亡描写178-193

三、 《三言》描写的死亡现象及理由193-205

四、 《三言》体现出的生死观205-213

第二节 《十日谈》体现出的生死观念213-233

一、 西方生死观念及其宗教哲学背景213-217

二、 《十日谈》中的死亡描写217-227

三、 《十日谈》描写的死亡现象及死亡理由227-231

四、 《十日谈》体现出的生死观231-233

第三节 《三言》与《十日谈》体现的生死观念之异同233-244

一、 《三言》与《十日谈》生死观念之同233-234

二、 《三言》与《十日谈》生死观念之异234论文导读:77-281二、《十日谈》中的狂欢化281-285第四节《三言》与《十日谈》狂欢化之异285-289一、民族性格与社会形态之别285-287二、隐含的表达与典型的狂欢式之异287-289结语289-293参考文献293-307致谢307-309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309上一页123
-244
第四章 《三言》与《十日谈》狂欢化之异同244-289
第一节 狂欢化论述简述244-250

一、 以狂欢式到狂欢化244-245

二、 西方狂欢文化的渊源245-249

三、 西方狂欢文化的本质249-250

第二节 《三言》狂欢化的民俗背景及体现250-277

一、 中国民俗中的狂欢成份250-255

二、 中国的节庆狂欢文化255-262

三、 《三言》中的狂欢化262-277

第三节 《十日谈》狂欢化历史背景及体现277-285

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文学277-281

二、 《十日谈》中的狂欢化281-285

第四节 《三言》与《十日谈》狂欢化之异285-289

一、 民族性格与社会形态之别285-287

二、 隐含的表达与典型的狂欢式之异287-289

结语289-293
参考文献293-307
致谢307-309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