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学中“衔接”-中专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638 浏览:73509
论文导读:
“拔苗助长”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在笑话故事的主人公在不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人为拔高禾苗使之死亡的同时是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君不见在高一语文课堂上,教师们以高三的高标准要求我们高一学生的学习。教师在上面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听的晕头转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一进高中就对高中的语文产生畏惧的心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刻意拔高这些“禾苗”,忘了学生从初中阶段上升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那如何让刚进高中学习的学生能顺当的度过这一磨合期,从而自信的进入高中学习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工作,对于怎样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语文教学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学生生理技能发展水平的支持作用,更不能要求学生把那些看起来“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像大人一样注意事与思考,拔苗助长是教育的大忌。
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作为一名刚任教高中语文的我,在乍一接触高中语文课程时,就发现其深度、广度都是初中语文课程不可媲比的。也听其他教师说,教了高中,再去教初中,那是省力的事情,因为初中教材实在是浅,只要看一遍教材就可以把教学思路理清,而高中则需要看多方面的资料,不把教材研究透,就不能把握的去上课。可见,教师自身都认为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跨度,而且这个跨度并不小,经历专业培训的语文教师尚且有此看法,那我们的学生呢?可以想象他们的无所适从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进一步”,不让学生感觉高中语文是如此的难以把握,不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语文学习是从颠峰跌落到低谷,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特别是高一学生的起始教育。

二、依据教材的编排体例进行语文教学

苏教高一语文课程的阅读编排:
必修一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 ⊙谛听天籁⊙感悟自然 ⊙湖山沉思
必修二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强者之歌⊙精神支点⊙?生命的礼赞
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画外音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
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一花一世界⊙永远的新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
必修三
第一专题:祖国土⊙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
 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必修四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
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
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
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在演讲厅⊙问答之间⊙交锋时刻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分为互相连接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必修一、二),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必修三、四),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迁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组织教学。比如在教高一起始年级的诗歌单元时,我们要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为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而这一要求是建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知道,在初中阶段的读诗其实就是学生自己背诗,为的是应付中考的古诗词填空。所以说,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还停留在只知其字而不知其意的阶段,可以说他们对诗歌的鉴赏是一片空白。因而我们的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三一样,直接进行理论分析,而应在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的基础上稍微让学生接触一些术语:“炼字”、“意象”“象征”等,让学生对此有个整体感知就行,不一定非得让学生从意象、字词、手法等角度入手,对诗歌进行解剖,从而得出诗歌的主旨。我认为,在起始阶段,对诗歌的教学最好是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收获,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吗?我想,这样的诗歌教学,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继而厌学,反会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自行探究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的、心情舒畅的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乏味的事。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记的牢,不易忘却。巴浦洛夫认为:如果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产生力量和智慧。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像奔驰的火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积累、感悟、熏陶,只有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型的上升,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它们之间的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顺利向前飞驰!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劳凯声主编的《教育学》2001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3]张厚粲主编的《心理学》2001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