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专题片同期声是纪实专题片生命学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347 浏览:84407
论文导读:
摘 要: 电视专题类节目因其节目时间较长、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选题广泛而为受众所关注。而同期声的运用,则是电视专题类节目实现纪实手法的必然表现形式,是增强观众对新闻传播信任感的有效手段,是使新闻传播向思辨性升华的重要环节,是增强艺术感染力的必要因素。
关键词: 同期声 纪实性 思辨性 艺术性
电视节目是信息传播的窗口,电视以其声画兼备的穿透力和逼真性而在众多新闻媒体中独树一帜。电视传播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创新节目形式,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同期声”是运用纪实手法的必然表现形式

所谓同期声其实就是指在电视节目中与内容相关的画面空间(包括画面内和画面外空间)同时存在的声音,声画同构时,是指画面与声音发生于同一个时间。声画同构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声画合一”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演员演唱与台下观众形成互动,图像与欢呼声音同时出现;声画同构有时也以“声音对位”形式出现,如画面上是等候列车进站的人群而声音却是列车进站的轰鸣声。声画对位同构的本质是一种心理视像与声音的同构。也就是说同期声在电视节目中作为听觉语言构成的一个主要元素已是不争的事实。
电视专题类节目从传统的解说加画面的呆板化、政治说教式形式逐步向纪实性、全景记录式转变。通过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同期声的运用正是纪实手法的必然表现形式。专题类节目在篇幅上有较大的自由度,通过运用大量的现场同期声音真实反映事件的经过、交代背景,提示新闻表现后的实质,甚至探寻事物发展的趋向。或者让新闻故事的主人公站出来,通过其真实的语言和声音表现人物命运的变迁或事件的脉络,例如我们制作的专题片《和谐与诚信》,讲述的是电影《无极》剧组在赤峰市拍摄期间对草原环境造成破坏,并违背合同有关条约。专题节目以纪实手法大量运用现场同期声效果,长达30分钟的节目不仅交代了整个事件过程,而且运用了真实的同期声效果,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此说明电视专题节目除以内容的深度和思辨性打动观众外,对多种电视符号的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组合编创,也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同期声效果就是电视专题节目纪实表现手法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同期声”是增强观众对新闻传播信任感的有效手段

同期声是现场环境或当事人真实声音的再现,因而具有证实性。所谓证实性,是电视节目所传达的节目现场的视听因素,证明节目内容准确无误所产生的心理认同效应。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其信息损失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就越差;传递层次越少,可信性就越强。信息传播的可信性与信息源的权威性成正比,信息源越有权威,观众越是相信。央视名牌栏目《焦点访谈》之所以常兴不衰,就在于《焦点访谈》栏目制作人开宗明义,其宗旨就是“用事实说话”,源于: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其节目大多是记者进入现场,配合画面,让当事人、目击者说话,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可以说就传播效果而言,“真实”、“直观”是电视兼具的优势,而“真实”、“直观”则源于观众真正看到新闻现场,真正能听到同期声。

三、“同期声”是使新闻传播扩大信息量并向思辨性升华的重要环节

通过运用同期声,让电视专题片的声画同步并进,给观众以内涵信息的自由选择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从而满足观众的兴趣与参与心理。如我们拍摄的电视专题片《老邻居的新矛盾》,反映的是农村两邻居因为一家栽树堵了另一家的排水道,两家多年和睦相处的老邻居为此闹上法庭的事件。我们拍摄制作时,对于谁是谁非,没有作更多的点评解说,而是大量运用了两家主人对簿公堂的同期声。原告:“我家的排水道,他家栽树给堵上了,不让走水,我们扒开,他们过来就骂,又给堵上了。”被告:“我的院子,我随便,我乐意干啥干啥,乐意栽树就栽树,这是我的自由。”通过这样的场面,让观众参与其中,在思考中明辨是非。不少观众打来电话表明观点,使其向思辨性升华。
同期声还可以在有限的画面里开掘更多信息,弥补画面的不足。如拍摄专题片时,出于主题表达方面的考虑,有时要回顾新闻人物或事件在某一过去时态所发生的事情,除了寻求历史图像资料帮助外,通过同期声,让亲历者或见证人到事件发生环境中追述回忆,既可以弥补无图像论文导读:”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采访声音进行技术上的处理;一个是对音响素材进行艺术上的加工和创造性的运用,两者往往同时进行。我们拍摄的电视专题片《森林卫士》,开始画面是莽荡的原始森林,我们巧妙地融入了悦耳的鸟鸣声和林涛声,一幅生态和谐的画面跃然眼前。接着,我们切入了伐木声和林木碰撞倒地的声音。伴着打字机的声音,
资料的缺憾,又可以增强现场性,扩大信息量,使过去时的表现更有吸引力。如:我们拍摄的电视专题片《永远的马背法庭》,讲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在牧区草原的一直骑在马背上巡回审判的法官队伍。时间已过去了半个世纪,我们几经周折,找到了当时“马背法庭”的创始人之一曹德宝老人。让他出现在画面里,娓娓讲述当年亲历的“马背法庭”的故事,并拿出当年用过的一些物件,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同期声”是增强电视专题片艺术感染力的必备因素

同期声的效能不仅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可信度,拓宽了观众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大大增强了电视专题片的艺术感染力。5.12汶川大地震,是当时电视报道的重中之重,然而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就是现场同期声。央视播出的电视画面上,温家宝同志站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上,同期声传来他的声音:“只要还有一个人,我们就决不放弃!”不需要任何旁白、解说,总理“情为民所系”的亲民形象,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抗震救灾的决心便如春风化雨沁入人们心底,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让观众的眼眶溢出了泪水。巧妙运用同期声,会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仅仅使用同期声还算不上升华的艺术,把采访得来的同期声当做一种声音素材,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一个蒙太奇元素,与解说、音乐、画面进行有机结合,构成一部完整的电视专题片,才是同期声的艺术创作过程。“同期声创作”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采访声音进行技术上的处理;一个是对音响素材进行艺术上的加工和创造性的运用,两者往往同时进行。我们拍摄的电视专题片《森林卫士》,开始画面是莽荡的原始森林,我们巧妙地融入了悦耳的鸟鸣声和林涛声,一幅生态和谐的画面跃然眼前。接着,我们切入了伐木声和林木碰撞倒地的声音。伴着打字机的声音,画面出现黑屏字幕:“2008年10月12日,我市北部某旗原始森林被盗伐。”随着警笛声、警车轰鸣声,一场森林干警捍卫绿色家园的飓风行动随即开始。很显然,同期声的运用,使这部电视专题片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