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生活中 “赋” 、“比” 、“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82 浏览:20016
论文导读:
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大批的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
大量的做题扼杀了学生的思辨力,无思辨力何以有创造力?难道与我们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关系吗?反思自问,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能既能应试更能育才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教师尚且食古不化怎么能培养出适合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的人材呢?
老师怎样引导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我们教师应该躬身自问,落实在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依此摆脱应试教育的悲哀,还学生以聪明。
不才就根据自己所学、所用、所教的心得抛砖引玉,望不吝斧正。
答人问有三种方法,即是《诗经》中的 “赋”、“比”、“兴”。
人家问一桩事情,你顺理成章的陈述下去,这就是“赋”,的答法。人家问一个道理,你想了想,用个比喻来说明,这就是“比”的答法。这两种答,都是在问之后。但还有另一种叫做“兴”的答法,是答在问前。
例如《诗经》里有一首诗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就是“兴”。韩愈《师说》里清楚的告诉我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能在解惑里用上“兴”答法,,寓答于问中,问于答中,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得道解决,其乐融融,学生学于乐中,不正好应了孔子说的:知学不若好学,好学不若乐学了吗?
先从生活的例子开始吧。假如有人问你:“ 听说你今天看到皇帝嫁公主了,是吗?”倘使你答这是在何日何地,看到有多少人,多少车等等,这就是“赋“的答法。又如你的答带上许多诙谐俏皮,把它形容得像天宫开仙桃会又象过年一样的热闹象什么一样的隆重,还把它形容的像老鼠嫁女,又像钟馗嫁妹使人听得笑疼肚肠。于是又问:“在轿车里公主是怎样的心理呢?”你答:“她象在神前抽了一支签在手,只知道是吉签,但是尚待签语来对。也许念了签语还是费猜祥。你这样比来比去就是“比”的答法。
如果使人家问你有没有看到公主,你似乎没头没脑地答说:“桃花”这就是“兴”的答法了。比如人家问你听说你见过太原那个亿万富翁。你答:“我见过一个很高的塔”。就可比桃花开得夭夭。就是答在问前。人家问是想得到答案,而你的回答似乎所问非所答,是不是听者更糊涂了?
答案是否定的。所问者要想知道自己问的结果就要费心费脑去理解你答的意思。
我们的教师怎么应用“比兴”的答法以解学生的疑惑呢?
不管学生有什么问题肯定是这个问题的前一个问题或者是前面几个问题没能理解。也可能是思想也可能是方法也可能是知识。如果直截了当的给出学生答案,学生只解决了这个疑惑而不能触类旁通,解决更多的问题。也就是老师给学生了鱼而没给学生渔。如果我们的老师采取答于问前,步步设问,最终与学生原有的知识链衔接起来,学生只需要原路返回即可。而在给学生设问的过程中看没回答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解决了疑惑。不仅解决了疑惑更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这样的思维训练之后不自觉地掌握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在读书在做事的时候就形成了正确的思维方式,老师解脱了游题海的苦恼,学生因掌握了这样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而学如荡舟,由好学变乐学,也符合著名数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说。
设问而不答的方式有三种(1)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倒设,就是数学上的分析法。(2)有最开始的学生的问题,顺设由远到近,这个方式教师不容易把握,必须很清楚的看到问题的症结才可以,对老师的水平要求较高。这个方式相当于数学上的综合法。(3)从中间设问,就是先试探性的设问,然后由学生的回答判断是远是近,调整设问方式。
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最适合刚进学校的学生,一开始就先教学法,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思考方法,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之后,如鱼得水,学习轻松愉快何乐而不为,这也应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之道。
所以愚以为教师备课首先备教法,其次备学法,当然这些都是在教师知识丰富的前提下。
回头再看看《诗经》中的名句所体会的方法对学生终生的受益。
“桃之夭夭”与“之子于归”也可以说是没有关系。民谣有先是一声长长的“啊”!唱得很高很远,而什么文字也没有,“啊”光是个发声,有一个世界就开始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等于发声的意思,只是已经有语义了,可以说发生和语义都不规定下文的内容。就象我们教师的第一次设问一样是试探性的。设问的问题看无关而有关。学生常不解其意,莫名其妙的认为不是给他解答问题,而进过几次之后学生就尝到这样的解惑方法的甜头了。慢慢的就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了。
这种象风吹开花,这就是“兴”就是答在问题前。答在问中的方式的体现。
好文章都是如此。不但起句,便是写到中间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例文www.7ctime.com
也随处有看似不相干的句子出来。好的设问也是如此,看似不相干,实际对学生的思考钻研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这个时候文章就别有摇曳之风姿。当老师设问得当的时候,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
这通于做人的道理,也通于一切做学问的道理。若文字与科学皆只是现象的记录,人的生涯就可以被情报学来处理,从头到尾只是一本言归正传,没有不相干的字句,这样煞风景的社会,没有“兴”,就要以“前卫”来作代替品了。如果一个老师没有设问的教学技巧,不管是课堂课外,平铺直叙,索然无味,误人子弟,误国误民。只能牺牲学生的身体和创造力,用题海战术了。
“兴”与“机”。“兴”的答法就是禅学上的“机”,教学不对机,徒劳无益也!
人为什么读书?就是要通过读书获取知识,以研究发现自然规律,然后驾驭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我们的老师应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习规律,从各方面捕捉学生之“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精于思考勤于探索用于创新的合格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