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负面影响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负面影响及应策略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64 浏览:98397
论文导读:
【内容提要】 网络舆情交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时代中国的整体转型引发的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的嬗变皆聚焦于“网域”之乾坤。必须加快构建政府—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学生“六位一体”的协同管治模式,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能量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完善大学生的“虚拟人格”。
【关键词】 网络 负面影响 “六位一体”
【基金项目】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2教改课题“高职院校‘两课’优质化课堂的探究式研究”(课题编号:12JY050)的部分成果;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3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3025)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司开林,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95-5103(2013)11-0016-03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 信息爆炸导引“生活模糊”。网络是信息的大爆场,每日汇集了成千上万条的信息。网络高节奏的流变营造的是一个个“模糊者”,而不是“安居士”。这种模糊不仅表现在生活目的性的迷茫和“碎片化”、学业进取心的衰退,而且表征为学生日益丧失其主体性,越来越“被生活”。据调查,51%的学生认为“其实自己就是一个生活的模糊者”,26%的学生认为“整日无所事事”。
2. “欧风美雨”衍生“花果飘零”。凭借欧美工业生产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强势话语霸权,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花果飘零”。大学生对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经典著作渐次疏远,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神更是知之甚少,而对欧美的大片、人物、品牌、赛事、选举、节日等文化符号认同较高。据调查,72%的学生认为“对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不了解”,83%的学生认为“西方文化才是主流文化”。
3. 暴力潜伏精神低俗。在这个世俗的世界,大学生也难以脱俗,即使身处书香浓郁的塔。据调查,66%的学生认为“生活没有精神寄托,只有观看片才能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4. “虚拟人格”造就“校园隐者”。手机、耳机、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电脑则完全把大学生的实体人格转化为虚拟人格。与其他网络群体相比,大学生军团潜伏的时间更长,是名副其实的“校园隐者”(或校园宅族)。据调查,86%的学生承认“每天上网时间在7个小时以上”,75%的学生的“用餐是别人带的”,67%的学生承认“除了上课,离开宿舍的时间不到2小时”。
5. 恋网成瘾隐埋人格异化。恋网成瘾也称“互联网综合成瘾症(IAD)”,“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其类型主要有:网络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网络强迫行为、强迫信息收集和网络游戏成瘾。当问到上网获得何种满足时,42%的被调查者回答是性,34%的被调查者是体验快感,18%的被调查者是为了满足对知识的控制。
6. “游戏人生”折射理想迷失。被调查者中,95%的男生的90%上网时间是在打游戏,而女生80%时间是在聊天。游戏已经把众多的大学生带入了“自由的王国”,而当回到“必然的王国”时,“普罗大众”们表现出处处的不适应,其角色难以快速地“切换”,此时,对他们来说,现实已经被“网格化”或“镜像化”了。他们迷失了方向,更迷失了理想,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是被“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1. 政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制者。培养“四有新人”是国家和政府的根本教育目标。在“网潮”汹涌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和难预测性,学生的“空间场”日益脱离家庭、政府、社会、班主任、辅导员的控制区域。在此情况下,作为“后台”的政府,应大力加强在技术、行政、法律、政策等方面的规制功能,加强对“前区”的监管,以填补新环境下的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漏洞。在技术上,建立校园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学生舆情反映机制、道德品质定期测评机制、重大问题通报和教育机制、首长信箱联系制度,对学生的在校过程进行密切地布控,发现不正常的情况及时矫治等。在行政上,建立网络区位监测点或工作室,开展首长接待日活动、舆情反馈周活动,加强对“版主”或“楼主”的教育,强化网络舆情筛选,过滤有害、虚假、甚至反动的信息,严格入口关、控制风险。积极谋划建立政府——学校“三位一体”的网络联动治理机制。在法律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贯彻《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并接榫校园实际,完备“软法”治理,发挥规章制度和学习条例的“孵化”作用,做到有章有据、杜绝违法。总之,政府应加强对学生宿舍网络的监管,特别是校园周边网吧的监管,严控黄赌毒泛滥。并且对接地方文化,让道德精神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
2. 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者。大学校园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集聚了最优质的资源,铺陈了最齐备的渠道。第一,党委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心骨,引领意识形态的主航向。在集体领导和具体分工的基础上,完备门户网站,及时更新动态;第二,发挥宣传部门、团委和图书馆的红色阵地功能,开展先锋红站、在线专家讲堂、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馆等渠道的培养和教育,传输公平、正义、、法治、和谐、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能量;第三,建立了“网络化班级制”管理,红星班、红旗班和成长班,完成了校-系-班-社团-宿舍的电子媒介一体化管理,及时跟踪学生的发展实态,并且与班级导师制挂钩;第四,从学工处到系部都建立了BBS、“学生心理辅导群”、微博群、微信、贴吧等电子媒介互动平台,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与学生保持“第一接触”,及时指导和矫治学生出现的学习、心理和思想问题。
3. 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第一,建立专门的门户网站,提供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源、网络课堂、名师讲坛、阅读空间、知识拓展和学习测试等窗口;第二,有专门的网络值班人员,建立网络值班制度,及时更新资料和图片;第三,创建思政教师与学生的群,学生遇到问题时可第一时间与教师链接,畅通了沟通的渠道;第四,建立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理论基础、时事热点、精神、政策导向、形势政策、产学研一体化等全面诠释、多方引导,并保持与学生的高频互动,从学习、思想、生活、情感、心理、就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程辅导。在整个教学体系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
过程,辐品课程优质资源,教师就像一根红线,一以贯之地引领网络课堂的走向,把握学生的主流意识。 4. 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者。社会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舞台,蕴含能量巨大的“隐性”教育资源。积极动员社区、村委会、论文导读:分钟/每次),相应地频次和时间高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强于后者。实践和调查证明,亲情号码组合、短信、网络是学生与家庭联系的最主要方式,经常与家庭联系的学生能大大降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成本。6.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者。黑格尔说,“主体的觉醒是人类的第一次真正解放”。学生才是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吧、消协、心协、媒介、公益组织、科教委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凝聚社会共识、壮大网络主流思想舆论。第一,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完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褒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广大先进典型榜样精神,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第二,加强政务诚信、商务有信、社会讲信、司法公信、个人重信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机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第三,深化精神文明下基层活动,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积极融入小区、车站、医院、孤老院群体,推进学雷锋、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第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烈士陵园、图书馆、文化宫等地方特色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光大“地方性知识”的正能量;第五,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主旋律,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扫黄打非,抵制庸俗、恶搞、欺诈等不文明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第六,繁荣和发展哲学和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大众传媒,净化舆论氛围,提高服务质量。总之,只有全民族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容乃大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气场才能拥有真正的源头活水。
5. 家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驯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中华民族是极其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的民族,自始至终以完善人的品格为至上修为,蕴含博大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现实土壤。家庭蕴含深厚丰富的隐性资源,情感感驯是家庭教育的特点,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特质,通过优良家风的熏陶和亲情力量的感染来潜移默化地型塑受教育者的浩然正气和人格魅力,有力地彰显“诗礼传家远,忠孝治世长”的中国文化风貌和精神。在科技日益便利的今天,学生与家庭联系的方式越发多样化,如电话、等。调查表明,女生(2次/每周)与家庭主动联系的频率高于男生(1次/半月),时间上女生(20分钟/每次)也长于男生(6分钟/每次),相应地频次和时间高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强于后者。实践和调查证明,亲情号码组合、短信、网络是学生与家庭联系的最主要方式,经常与家庭联系的学生能大大降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成本。
6. 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者。黑格尔说,“主体的觉醒是人类的第一次真正解放”。学生才是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主体和自塑者,其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养成是长期自我塑造的过程。外因再好,也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当前,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存在诸多的不足:第一,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从大纲到内容、从课堂到实践、从个体到群体没有独立的培养计划,而是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内容体系当中;第二,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养成,强调的是外部环境的渗透,而非内心认知模式的转变和情感力量的规驯;第三,没有完备的、常态化的监控和测评指标和机制,更多的是被动性、突发性的“应付”或“完成工作”。学习中和毕业后的监控和测评也没有及时跟上,因此,反馈的信息很少,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和提炼。要克服以上模式的缺陷,就必须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即把学生当做自尊、自为、自信、自塑、自强的能动主体:第一,尊重主体的差异和认知层次,对思想政治素质高低不同的学生都要平等对待;第二,挖掘网络“情感政治”,通过情感感化、人格引导、风范熏陶来感染和渗透,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规范学生网上行为、防止恋网成瘾;第三,注重主体的自我体验,引导主体的自我反思和修养,训练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如爱国主义题材的话题辩论、“扶老人事件”演讲、“范跑跑事件”辩论、头脑风暴等;第四,注重与“地方性红色文化”的融合,如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坚定的理想源于:硕士论文www.7ctime.com
信念、纯洁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养成需要自身的长期捶打,是自尊、自励、自省、自强反复塑造和升华的结晶。
总之,六要素的相互渗透和高效合作是大学生核心价值正能量激发的关键,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精心布置,把显性环境和资源与隐性环境和资源相融合,把校风、教风、政风、社风、家风与学风相融合,把理想信念、地方文化与大学精神、管理制度相融合,把人格魅力、教师示范与校园文化、法治理念相融合,把自身修养、个体锻造与社会舆情引领、网络行为规范相融合,在接榫“地气”的方向中,才能凝聚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能量的高度认同,升华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素质理想的“虚拟人格”和“大成气象”。
参考文献:
Robert Kraut et al. Internet Paradox[M].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8.
.在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王光明.理论与实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徐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