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学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137 浏览:72384
论文导读:
有些同学觉得语文学起来没有味道。据我观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的语文教师没有注重寓教学于美育之中,没有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传统教学法很明显的毛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才能具有的那些宝藏。”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尤其是大量的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上正确引导,将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学生才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自然会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艺术享受,欣赏书中的艺术美,在艺术欣赏中渴望创造美。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一、从感知的角度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所谓语言感受能力,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知能力。是将生活的实感融汇到语言文字中去,同时又将语言文字融汇到生活的实感中去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受到形象的感染,艺术境界的熏陶,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写作主旨和写作技巧,进而感受到课文所蕴含的美质。培养语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第一步。(一)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句子或段落”的要求。笔者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文中有描写当时清国留学生的神态,“……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便要学生谈谈“标致”在文中的意思。通过引导和反复讨论,学生最后明白,“标致”原本的意思是相貌、姿态美丽,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却是褒义词贬用,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自鸣得意的丑态。这样通过让学生观察,结合生活实感,找出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从中感受到作品中的美丑、意蕴、情味等。(二)让学生听朗读、增理解在授课中,语文教师把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和感受,化作恰当的有声语言,直接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绪伴随着教师的朗读一起翻动,结合生活感受来分析原作,深入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中锻炼培养他们对原文的理解感受能力。例如,笔者朗读戏剧《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片段,读周朴园的话,用明显苍老的中音来读,语气冷落责问;读鲁侍萍的话,用低沉些的声音读出,语气由平静到怨恨愤激,效果很好。二、从鉴赏的角度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艺术鉴赏是人们对作品的深入分析、把握,是提高审美能力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有所发现。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发掘文学作品的美质,还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使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提高。(一)引发想象,进入艺术境界语言艺术塑造的形象,不像直观的表演艺术那样,可以“见其人,闻其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披情入文,身临其境,进入广阔的审美空间,从中深切体味艺术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让思绪与作品共呼吸,同命运。如在学习孙犁的《荷花淀》中描写荷花淀的景色一段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默读一遍,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的荧光屏呈现河北水乡地区的景色,并引导学生:“让我们一起到荷花淀去”,“夏夜,月光很美,四周比较静,淀里的雾在月光照耀下,成了白色的薄纱”,“大家不妨多吸几口,空气中有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荷花淀边,水生嫂正在编结白的有名的白洋淀席,不时抬头向淀里看,好像在等人”。这样,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了活动的有色彩的图画,学生进入了诗情画意的境界,体会到环境美,并在美的环境里感受到人的心灵美。(二)精选角度,深味作品内涵教育家于漪说:“进行阅读指导时,要精心选择角度,寻找出入道的进口。如果是平板的,只从惯用的写作术语出发去分析、去提问,就会有意无意地削弱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教育作用。”如旧版教材中的课文《刑场上的婚礼》一文中,写周文雍与陈铁军临刑的表现,如果问:“这儿对周、陈进行了怎样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结果是不自觉地抽掉了感人的内容,只在写作技巧上打转,学生难以激动。如换为“周、陈二人留给人间的最后话语是什么?留给人间的最后动作是什么?这些语言动作显现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和一般人相比,他们伟大之处在哪儿?”这样一问一比,学生感情的潮水论文导读:却十分简练,文学中的白描即是如此,用笔不多,而人物神态却表现得十分逼真。学生看了画,听了笔者的解释后,印象很深。三、从美感升华的角度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创新精神,主要是培养学生敢于对老师的讲解和习惯的定论提出不同看法,善于敏锐地发现文章中的缺点、矛盾和问题,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
自然就会涌上心头。(三)融汇艺术,化难点为乐点在教学中常碰到一些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仅囿于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借助一些大众喜闻乐道的艺术,使解决语文教学难点的过程,变为一次艺术欣赏的过程。记得在教《为了忘却的纪念》时,讲到外貌描写,此处用了白描手法。讲到白描手法,同学们都感到很陌生,于是笔者拿出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素描——《伯格尼尼》,说这幅素描中的意大利著名提琴家伯格尼尼手拿提琴弓弦即将演奏,衣着楚楚,而画的线索却十分简练,文学中的白描即是如此,用笔不多,而人物神态却表现得十分逼真。学生看了画,听了笔者的解释后,印象很深。三、从美感升华的角度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创新精神,主要是培养学生敢于对老师的讲解和习惯的定论提出不同看法,善于敏锐地发现文章中的缺点、矛盾和问题,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创新阅读精神是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后,联系实际,积极思考的结果,是学生对知识和艺术认识的升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肯定。记得在讲完《祝福》一课时,有个学生说,他认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根据是:1.是春天没了丈夫,丧夫。2.新年才过,被婆婆抓走,逼嫁。3.春天快完了,村上反倒来了狼,丧子。4.迎春之日,死在祝福的炮声中。从中表明冷酷的社会没有给予祥林嫂温暖的春天。笔者当场表扬了这位同学对课文学得细,学得深,鼓励他以后多进行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笔者深感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龙莲明 深圳外国语学校分校 518112)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