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白俄罗斯白俄罗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69 浏览:21969
论文导读:等诸多问题,而轻工业产品却贸易逆差严重,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三、白俄罗斯产业结构的优化方案及未来设想(一)产业结构优化方案1.经济发展的目标与白俄罗斯产业结构的优化紧密相连。对于白俄罗斯来说,要想真正的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就必须全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而这一转向需要白俄罗
摘要:随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白俄罗斯独立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研究及发展已成为白俄罗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白俄罗斯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密切相关。本篇论文从研究产业结构的背景、国内外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白俄罗斯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白俄罗斯产业结构的优化标准及制约因素;提出白俄罗斯产业结构的优化方案及设想,促进白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白俄罗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1001-828X(2013)11-0-02
白俄罗斯位于欧洲东欧平原,是一个内陆国家。白俄罗斯在1991年8月25日获得独立,12月19日改为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是独联体国家中经济实力地位低于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第四大国。白俄罗斯曾为苏联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基础较好。所以苏联解体后,必须对白俄罗斯的经济进行根本改革,使之首先形成以市场经济委社会去向的经济,然后成为过渡性的经济,最终建立符合白俄罗斯的市场经济体制。
2002年3月,卢卡申科总统提出“白俄罗斯发展模式”,强调以民为本、渐进改革、稳中求进,摒弃全盘私有化和休克疗法,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和可调控的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体系[3]。近年旺盛内需和出口繁荣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但重化工业对能源进口的过度依赖及所带来的结构性贸易赤字问题将长期制约经济稳定。1996-2008年间,一方面工资和福利水平的快速上涨使白俄罗斯内需持续旺盛;另一方面基于炼油、石化、机械制造以及钾肥等行业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和白-俄产业互补、同欧盟经济关系改善等原因,白俄罗斯出口年均增长达16.0%,两方面因素使白俄罗斯实现了7.6%的年均经济增长率[4]。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白俄罗斯产业结构日益暴露出较多的问题,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优化和调整其产业结构成为政府高度注重的问题。

一、白俄罗斯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一)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分析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是衡量一国产业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白俄罗斯2005年到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统计分析发现,白俄罗斯近年来服务业虽然占比较小,但快速发展,三次产业比例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如表1-1[5]所示,白俄罗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较小,变化较平缓,并且大致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大,但是第二产业从2005年到2010年呈下降趋势,2011年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第三产业从2005年到2010年占GDP比例呈稳定上升趋势,并逐渐超越第二产业,一定时间内,在国民收入中占据第一位。据统计,美国第三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约为75%,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都在60%-70%左右,可见,白俄罗斯资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相似,并且比例关系上更接近西方国家。

(二)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分析

白俄罗斯三次产业间从业劳动力的演变情况如表1-3所示。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且波幅不大,呈下降趋势,始终维持在10%以内;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所占较小,且在2007年到2011年间成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占比较高且波幅不大,维持在50%以上
以上分析表明,白俄罗斯无论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产业内劳动力比重,都有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移的趋势,这种趋势是白俄罗斯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化的表现。

二、白俄罗斯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白俄罗斯的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处于一个不断合理化的过程,但同时白俄罗斯产业结构演变也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严重制约着白俄罗斯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的关系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存在。
首先,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以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为基础的,这可以从资源的高效率配置和形成协调的产业关系两方面得到解释,但白俄罗斯目前经济增长很难从这两方面获得推动力。而且与这种效应相比,白俄罗斯产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业结构变动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具有短期和低效的特点,这势必对其长期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在现有产业结构下,各产业间的良性循环并没有建立起来,薄弱的轻工业、农业不能为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而后者在失去前者的支持的同时,亦不能推动前者的发展。
最后,从区域经济长期发展来看,由于白俄罗斯三次产业发展缺乏整体协调,导致资源投向长期侧重于重工业、军事工业与能源工业等,引起资源供应、交通、物流等诸多问题,而轻工业产品却贸易逆差严重,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三、白俄罗斯产业结构的优化方案及未来设想

(一)产业结构优化方案

1.经济发展的目标与白俄罗斯产业结构的优化紧密相连。对于白俄罗斯来说,要想真正的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就必须全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而这一转向需要白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由发展重工业产业调整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由于白俄罗斯国内石油、煤、棉花等燃料和原材料严重短缺,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其他共和国供应。所以,要减少大量消费能源的进口,与此同时加强发展扩大出口潜力的和满国需要的科技密集型生产,发展创新型经济,扩大消费资料生产的比重,才能为实现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提高产品竞争力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此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2.加大政府在资金、人才教育等多方面的投入和扶持产业发展的多项政策。资本支持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对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高级化和合理化,具有决定意义[6]。白俄罗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不能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只能采取渐进的过渡方针[7]。白俄罗斯政府应制定政策加强引导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投向,加强原材料的生产和科技水平的投入,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 3.吸引外资,加强国际贸易合作与技术交流,与多个国家形成优势互补。在工业发展方面,白俄罗斯有良好的重型卡车、拖拉机和农业机械、机器制造、电子和无线电、石油加工、采矿、化工以及建材等工业部门。在农业方面,白俄罗斯农业一直比较发达,全国可耕地为87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4.5%。其中65.2%是熟耕地,33%是草场[8]。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在农业方面,白俄罗斯都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由于能源与原材料需要大量进口依赖于国外,就使得白俄罗斯想提高国际竞争力一定要吸引外资,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合作和技术交流。

(二)产业结构优化设想

白俄罗斯今后产业结构的设想是以技术的进步促进现代服论文导读:作为第四产业。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所以,要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同时对于高科技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对于传统技术进行自主研发,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高度重视原创性技术、工艺的开发,增强高新技
务业的发展,将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使之成为加快经济增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
1.在健全政府宏观和微观调控手段的同时充分发挥失常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化作用。政府扶持企业的发展,但减少其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和经营性活动,为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大力调整服务业结构,积极推荐传统服务业的转向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今后白俄罗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提高技术水平与经营模式,形成多元化发展,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实现网络化经营,利用高新技术,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3.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核心,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造业成为生产率首先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得到迅速提高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
4.发展新兴信息产业,将信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所以,要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同时对于高科技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对于传统技术进行自主研发,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高度重视原创性技术、工艺的开发,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参考文献:
赵会芳.从白俄罗斯产业结构看中俄两国贸易前景[D].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2006,5.
米·夫·米雅斯尼科维奇.白俄罗斯共和国市场经济的形式[M].明斯克出版社,1995,11.
[3]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3.htm
[4]大公首次评定白俄罗斯国家信用等级.中国经济网(北京).2012,4.
[5]资料来源:白俄罗斯国家统计局.
[6]顾为东.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本支持战略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2001(5).
[7]白明明.白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政策选择[J].东欧,1996(2).
[8]农梅.白俄罗斯的主要产业及外商投资机会[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