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综述贸易环境效应研究综述学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16 浏览:9973
论文导读:
摘 要:对贸易影响环境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述评。学术界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途径这一问题基本达成了共识,而在贸易影响环境的内在作用机制及其效果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分歧。学者们对贸易环境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做了多方向扩展,尝试改变假定前提以检验三大因素与环境质量间是否存在确定的数量关系,研究表明,除了技术效应存在正向性关系外,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都具不确定性。
关键词:贸易自由;环境质量;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
1673-291X(2013)30-0250-03
引言
环境质量长期以来被视为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环境损害问题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决策层都备受关注。从已有文献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贸易通过影响经济活动水平或经济布局对环境造成间接影响(Copeland&Taylor)。但是,涉及贸易环境效应结果等核心问题至今还未达成一致,尤其在有关贸易环境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争论更为激烈,这无疑给政策制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对于中国来说,深入研究改革开放至今贸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机制,在一定理论框架下探索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环境质量,并据此对贸易与环境政策进行针对性的宏观战略调整,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平稳转型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对现有的文献进行系统的回顾。在结构安排上,本文首先梳理国外学者就贸易环境效应研究的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并对理论界主流观点做详细论述,最后是结论。

一、贸易环境效应的理论研究

将贸易与环境结合起来的研究源于18世纪初古典经济学家Did Ricardo关于经济增长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间关系的初步探讨中。Did Ricardo认为贸易规模扩大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会增加资源需求量和污染排放量,但受资源总量和环境同化能力的制约,可能导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造成环境损害。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一观点引发了大量学者关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持续性讨论。Pethig.Rudiger(1976)、Sieber,Horst(1977)和Gregory.Michael(1991)分别研究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了污染物排放水平,而生产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单位产值污染排放强度。Grosan 和Krueger(1993)突破了单一因素的约束,开创性地将规模、结构和技术因素同时纳入理论分析中,运用控制变量法对这三大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规模效应具有负向性,生产技术则表现为正效应,而经济结构转变如果是由国家间环境监管差异引起时结构效应才呈现出负效应。之后,Theodore Panayotou(2000)做了更为全面的分析,新提出了收入增长效应、经济结构效应、产品组成效应和法规效应,其中收入增长效应是对规模效应的补充与完善,而经济结构效应和产品组成效应是从空间层面上对结构效应的进一步分解。

(一)贸易环境规模效应的探究

由于实际收入与贸易引致的经济规模两者存在正向关系,进而探讨经济规模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可转换为研究实际收入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Grosan & Krueger(1993)和Runge(1994)研究表明随着实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际收入水平的上升,空气质量首先出现恶化,但是一旦国民收入超过一定水平,空气质量就开始改善。Selden & Song(1994)以新古典增长模型为基础,采用Simon Kuznets(1955)研究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之间关系的研究思路,并且假设环境质量、产品生产与消费以及环境政策法规对收入都具有弹性,发现贸易促进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早期阶段污染水平明显提高,但到后期出现了降低,实际收入与污染水平呈现出“倒U型”关系。

(二)贸易环境结构效应的讨论

假定一国消费者偏好不变,国家间染排放政策差异是引致产业转移是形成结构效应的唯一因素。Copeland&Taylor(1993,1994)运用了不同于Merrifield(1988)和 Rauscher(1991)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一个多商品、多国家的南论文导读:低各自的环境标准,出现了“向底线赛跑”的情形,产生了所谓“陷入低环境”标准效应,从而增加了全球污染物排放总量。(三)贸易环境技术效应的争论如何提高生产中的技术水平成为学术界继技术效应正向性讨论之后的新关注点,学者们普遍认为,在不考虑FDI因素,本国政策法规对促进清洁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主
北贸易模型,并假定南北方国家都为小型国家且环境污染是局部的,研究表明:使北方国家“双高”的收入与环境标准使污染性产业相对收缩,减轻了其环境压力,而在南方国家却形成污染藏纳场。Copeland&Taylor(1995)则放松了原南北贸易模型中污染局部性的假设,建立了全球污染模型,并假定南北方国家都采用可交易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体制,认为许可证额度在北方国家的减少量并不能与南方国家的增加量百分百抵消,那么贸易自由化将提升专业化生产均衡下的总体污染水平。而Pethig(1976)、Daly(1993)和Porter(1995)则从国际竞争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认为,世界环境污染的加剧的原因并不是Copeland&Taylor(1995)所提出污染的净效应为负,而是各国维持或增强本国竞争力的附带效应是降低各自的环境标准,出现了“向底线赛跑”的情形,产生了所谓“陷入低环境”标准效应,从而增加了全球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贸易环境技术效应的争论

如何提高生产中的技术水平成为学术界继技术效应正向性讨论之后的新关注点,学者们普遍认为,在不考虑FDI因素,本国政策法规对促进清洁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主流经济学就政策选择的主张形成了“庇古税原理”和“科思定理”两大阵营。Pigou(1932)依据马歇尔(Marshall)提出的外部性理论,认为环境污染具有典型负外部性,只要把市场失灵造成的负外部效应内化到商品生产的真实成本中,确保污染者能够自行研发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来降低污染排放量。而1959年Coase在《社会成本问题》的开篇就指出庇古对外部性解决有失公平和全面,不赞成庇古的通过政府额外增加课税来对外部性进行干预,并为以非政府干预方式解决外部性内部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Coase强调市场制度本身就能解决好环境污染的问题,只要政府在进行外部性干预时明确产权即可。J.H.Dales(1971)成功运用了Coase的思想,首次就提出了运用拍卖污染许可证的方法来解决环境污染的设想,之后,F.R.Anderson(1977)借鉴J.H.Dales(1971)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数量配论,认为控制污染成本较低的厂商将其多余的许可证卖给控制污染成本较高的厂商,在有效分配环境资源的同时降低了总体污染排放量,Randolph,M.Lyon(1989)还认为可转让的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TDPs(tranerable discharge permits)有助于发达国家解决环境问题。 摘自:论文查重站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