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连词“乃”作副词与作连词刍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239 浏览:70237
论文导读:
[摘 要]各类高考复习资料关于“乃”字用作副词都有表述,而“乃”作连词的用法几乎没有提及,偶有点到,也非常模糊。这样,就有可能让学生难于辨析“乃”字作连词与作副词的一些规则,甚至在认识上产生错误,以致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阅读材料,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关键词]乃;副词;连词
[作者简介]章 敏(1966-),男,江西临川人,临川第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
近十年各类高考复习资料关于“乃”字用作副词都有如下表述: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才”“这才”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而各类资料几乎没有提及“乃”作连词的用法,偶有点到,也非常模糊。这样,就有可能让学生难于辨析“乃”字作连词与作副词的一些规则,甚至在认识上产生错误,以致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阅读材料,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一、《古代汉语词典》中的“乃”字解释

最为古文爱好者青睐的《古代汉语词典》(陈复华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关于“乃”字的用法有如下表述:③副词。3)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就。《后汉书·刘盆子传》:“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4)表示两事顺承相同。才。《论衡·案书》:“两刃相割,利钝乃知。”④连词。1)表示顺接。于是、便。《史记·主父偃列传》:“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二、“乃”作副词与作连词释义

为什么“乃相与为约”“利钝乃知”中的“乃”作副词,而“乃西入关见卫将军”中的“乃”作连词呢?这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以上三句话的相关意思如下: ③3)当初,樊崇等因穷困而当了强盗,并没有攻城的打算。后来,人众渐渐多了,就互相约定:杀人的人斩,伤人的人赔偿创伤。③4)两把剑的刃相互割砍,谁利孰钝才让人知道。④1)主父偃认为诸侯都不值得交往,于是西去关中谒见大将军卫青。据此,上文中的“乃”字可作如下分析:因③3)包含有“人数一旦增加到一定数目就很快有一个约定”的意思,所以其中的“乃”作副词,表时间的紧接,可译为“就”。“乃”表示某种情况或动作紧接着前一情况很快出现或发生,有“立刻”“马上”的意思。③4)表情理上的顺承,实际上包含一种条件关系,即:具备“相割”这种条件才能有“利钝知”保留这样的结果,“乃”作副词,译为“才”。 ④1)中的“乃”字作连词,译为“于是”,只表示时间的先后关系,因为原文语境没有体现时间的紧迫性。
以上为关于辨析“乃”字作副词与作连词不同用法的第一组例句,以下再举三组例句:
第二组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组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第四组
①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②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 《荆轲刺秦王》
以上三组例句中的“乃”字可作如下分析:
第二组
①句“设九宾于廷”是“上璧”的条件,表示情理上的顺承。“乃”作副词,译为“才”。
②句纵然有气氛紧张的意思,但暗中送走和氏壁是一件极为冒险的事情,一定要非常周密、稳妥,其时间上未必是“马上”“立刻”。所以其中的“乃”作连词,可译为“于是”。
第三组
①句有气氛紧张、时间紧迫的意思,“乃”作副词,译为“就”。
②句陈述的是一种客观情况,“乃”作连词,可译为源于:职称论文www.7ctime.com
“于是”。
第四组
①“秦王说”是“臣得有以报太子”的条件,“乃”作副词,可译为“就”“这才”,表情理上的顺承。
②句叙述有关刺杀秦王的重大事件,从文意看还处在准备阶段,“乃”作连词,可译为“于是”“便”,表示前后动作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综上所述,“乃”作副词与作连词的不同用法可作如下概括:
①“乃”作副词,译为“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的紧接。
②“乃”作副词,译为“才”“这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体现一定的条件关系。
③“乃”作连词,译为“于是”“便”,表示前后两事在时论文导读:间上一般性的先后关系。责任编辑周正旺上一页12
间上一般性的先后关系。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