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进入方式选择与企业异质性:一个综述大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662 浏览:99466
论文导读:面临着接近消费国生产以节省运输成本还是在出口国集中生产以降低固定生产成本的选择。HMY假定:与内销相比,选择FDI的企业要承担一个额外固定成本,因而存在一个临界企业生产率,高于该生产率的企业将选择FDI而不是出口,而相对较大的FDI固定成本保证了FDI的临界生产率将高于出口临界生产率。HMY模型的一个重要且可检验的预测
摘要:生产率差异是决定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异质性企业贸易与投资文献,阐释了企业如何在贸易、水平型FDI、垂直型FDI和复合型FDI之间进行选择以及选择FDI的企业会采取何种进入方式的问题。现有的异质性企业贸易与投资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事实,但在企业异质性的来源、消费者需求结构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扭曲等方面,异质性企业贸易和投资模型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异质性
:A
1994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19年保持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这不仅对人民币形成巨大升值压力,也使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关系趋于紧张。近些年来平衡贸易结构的一个途径是推动国内企业逐渐摆脱传统加工贸易形式,扩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然而,政策层面的鼓励和推动能否成功终究取决于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改变微观主体所面临的激励和约束,这需要我们认识到企业在贸易和投资行为选择上的深层次原因。因此,研究企业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事不同贸易形式的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是近十年来贸易领域经验研究的一个共识。在同一行业内,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表现较好:它们不但拥有较高生产率、较大规模及较高资本密集度,而且支付工人更高工资(Bernard et al.,1995,1999;Tybout,2003;Bernard et al.,2007);相对于出口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FDI)的企业拥有更高生产率(Greenaway and Kneller,2007;Mayer and Ottiano,2008)。由于经验研究发现的企业异质性现象不能很好地被传统贸易理论或新贸易理论所解释①,贸易领域的理论模型开始引入异质性企业假设(Schmitt and Yu,2001;Melitz,2003;Bernard et al.,2003;Melitz and Ottiano,2008),进而探讨了企业异质性如何影响贸易与投资模式。
本文的目的在于系统地回顾现有异质性企业贸易与投资文献,梳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选择行为的研究以及相关文献的发展方向。与其他异质性企业贸易的综述文章不同,本文侧重于探讨企业的市场选择行为(sorting pattern),这是因为企业的市场选择行为既是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福利效应产生的基础,又是该类模型解释经验事实的核心思想。

一、出口与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

Helpman et al.(HMY,2004)在Melitz(2003)贸易模型基础上引入企业可以选择水平FDI的情形。企业进行水平FDI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因此企业面临着接近消费国生产以节省运输成本还是在出口国集中生产以降低固定生产成本的选择。HMY假定:与内销相比,选择FDI的企业要承担一个额外固定成本,因而存在一个临界企业生产率,高于该生产率的企业将选择FDI而不是出口,而相对较大的FDI固定成本保证了FDI的临界生产率将高于出口临界生产率。
HMY模型的一个重要且可检验的预测是:效率最高的企业将选择水平FDI进入国际市场。Girma et al.(2005)运用一阶随机占优的概念,利用英国跨国公司的数据检验了HMY的结论,发现跨国公司的生产率分布一阶随机占优于出口企业,而后者的生产率分布又一阶随机占优于非出口企业,这符合HMY的预测。
Yeaple(2009)将东道国市场特征引入HMY模型,并利用美国企业层面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HYM模型。他们发现效率最高的企业在更多的国家投资,并在每个国家销售更多,但是当目的国市场规模很大时,企业异质性在决定企业分类模式中的作用会降低。同时,他们检验了HMY模型的企业分类机制,探讨了贸易成本与企业选择的关系,发现HMY并不能解释一些现象,例如,为何服务国外市场的单位成本随着距离而增加。
由于着重探讨异质性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影响,HMY忽略了很多现实因素。一方面,HMY忽视企业同时对多国出口的情形。Oberhofer and Pfaffermayr(2012)在HMY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出口与FDI间存在替代和互补关系的可能性。在他们的多国模型中,企业对不同国家可以选论文导读::总部服务(headquarterservices)和制成部件(manufacturedcomponent);(3)只有北国企业能提供总部服务并生产差异化最终产品,但他们必须在北国或南国寻找生产商为其提供部件;(4)生产差异化最终产品的各部门间存在要素密集度差异。由于北国企业可选择一体化和外包两种组织形式,且在每种组织形式下北国企业可选择从北国或从低工
择不同的市场进入方式,即存在某类企业对一些国家从事出口贸易,而对另一些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HMY及对它的早期经验检验主要强调运输成本和市场规模对企业选择的影响,却忽视了信息传递成本的重要性。Oldenski(2012)利用HMY模型,结合美国企业层面数据检验了信息传递成本的重要性,发现这些成本对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方式的影响无论在制造业部门还是在服务业部门都是显著和稳健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的,其对此的解释是:有些货物和服务贸易需要更好地与客户交流,因而更可能在东道国生产,相反,另一些需进行复杂的企业内部交流活动,则更容易在母国生产后出口。
与上述文献主要讨论货物贸易不同,Bhattachary et al.(2012)关注服务业中异质性企业在出口与FDI之间的选择。由于服务业出口不需要运输成本,与HMY不同,他们的模型不存在出口运输成本,但相对于FDI,出口会使服务需求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因此企业不得不在出口带来的不确定性和FDI带来的固定成本之间做出选择。该模型预言低效率企业会选择FDI,高效率企业同时选择FDI与出口。他们利用印度化工部门与软件部门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证实了模型预测。

二、贸易与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进行垂直型FDI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国外廉价生产要素生产中间产品(这将导致跨国公司内的贸易),然而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只是实现该目的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企业为何不选择将中间产品外包(Outsourcing)给独立的外国供应商(企业间贸易)呢? Antràs(2003)将产权理论融入早期的贸易模型框架,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边界的不完全合约产权模型。其逻辑是:由于中间产品的质量不能被最终产品生产商观测,中间产品供应商与最终产品生产商所签订的合同是不完全的,容易招致“敲竹杠”问题,最终产品的生产商有激励在专用型的中间产品制造出来后要求重新议价,预期到这点的中间产品供应商将不会进行最优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资本密集度高的部门,最终产品生产商将会采取一体化生产方式,原因是当产品生产需要更多资本时,一体化会使最终产品生产商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提高最终销售利润;相反,在劳动密集度高的部门,最终产品生产商将采取外包方式,此时中间产品生产商更有激励进行最优投入。当存在国际贸易时,资本充裕国家会生产更多资本密集产品,从而通过一体化方式出口(公司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Antràs and Helpman(AH, 2004)进一步将Melitz(2003)的企业异质性引入Antràs(2003)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南北贸易模型,并假设:(1)在部门内,生产差异化最终产品的企业间存在生产率差异②;(2)差异化最终产品的生产需两种要素投入:总部服务(headquarter services)和制成部件(manufactured component);(3)只有北国企业能提供总部服务并生产差异化最终产品,但他们必须在北国或南国寻找生产商为其提供部件;(4)生产差异化最终产品的各部门间存在要素密集度差异。由于北国企业可选择一体化和外包两种组织形式,且在每种组织形式下北国企业可选择从北国或从低工资的南国获得部件,所以北国企业的选择分为四类:外包北国企业、在北国进行一体化、外包南国企业和在南国进行一体化(垂直FDI),每种选择都存在相应的固定成本。在假设前述四种选择的固定成本依次增加的情形下,AH模型的分析表明:(1)低总部服务密集度(低技术)部门的北国企业将进行外包而不可能一体化,这意味高效率的北国企业将选择向南国企业外包部件,中等效率的北国企业将向北国企业外包部件,低效率的北国企业则将选择退出市场;(2)高总部服务密集度(高技术的)部门的北国企业有五种选择③,效率最高者选择在论文导读:低的南国需求时,企业的选择会有变化。当装配固定成本较高时,效率最低企业仍选择在本国生产和装配,效率最高企业亦选择南国生产和装配,但生产率水平介于两者之间的企业选择在本国生产,并在南国装配。AwandLee(2008)对Grosanetal.(2006)模型进行了扩展,并用中国台湾省的企业数据检验了一个总部设在中等收入国家的企业如何
南国进行一体化(垂直FDI),效率次之者向南国企业外包部件,效率再次者对北国企业进行一体化,效率更次者向北国企业外包部件,效率最差的直接退出市场。AH模型的结论得到了部分经验研究的支持。Tomiura(2005,2007)对日本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效率或产品劳动密集程度更高的企业更倾向选择国际外包,但进行国际外包和出口贸易的企业生产率低于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
Fernandes and Tang(2012)将AH(2004)模型与Feenstra and Hanson(2005)的产权模型相结合,对加工贸易中企业的垂直一体化和外包行为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来料加工体系中,部门的总部服务密集度越高,企业越容易选择一体化的经营方式,然而,这种关系在进料加工企业并不确定,但由于进料加工企业能够获得料件所有权,上下游企业间的“敲竹杠”问题得以缓解。

三、贸易与复合型对外直接投资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并不只进行单一的水平FDI或垂直FDI,往往混合从事两种活动:在某些国家从事水平FDI,在另一些国家进行垂直FDI,从而形成了企业的复合FDI行为(Complex FDI)。
Yeaple(2003)假设:(1)存在两个北国(东国和西国)和一个南国,有两个部门(生产差异化产品X的垄断竞争部门和生产同质产品Y的完全竞争部门)和两种要素(劳动、技能),Y被所有人消费但不能分割生产,X只被北国消费且生产X需两种部件,跨国公司只来自北国和X部门;(2)X的一个部件生产只需劳动投入,为利用南国低工资优势,企业可选择在南国生产该部件,而另一部件生产只需技能投入;(3)产品X及其组件的国际贸易中存在同样的源于:期刊论文www.7ctime.com
运输等冰山成本;(4)企业进入X部门需支付一个固定成本(投入技能)以发明差异化产品,另外,在南国和北国跨国投资时需额外支付不同的固定成本(投入技能)。以西国为例,企业有四种选择:完全在本国生产、水平一体化(在东国进行FDI)、垂直一体化(在南国进行FDI)和复合一体化(在东国和南国同时进行FDI)。Yeaple(2003)发现,当贸易的冰山成本较低或适中、北国相对工资较低时,企业完全在本国生产;前者较低、后者较高时,仅在南国进行垂直FDI;前者较高、后者较低时,仅在东国进行水平FDI;前者适中或较高、后者较高时,企业选择复合FDI。这一研究揭示水平FDI与垂直FDI之间具有互补性,对一国的FDI水平部分依赖于其邻国的政策和特征,但这种相互依赖随着行业特征而变化。
Grosan et al(2006)将Melitz(2003)的企业异质性引入Yeaple(2003)模型中,进一步分析了异质性企业选择组织形式的策略。该模型中,北国异质性企业拥有生产差异化产品的知识,生产该差异化产品需要中间品和装配两种投入,中间品生产和装配需要一定的初始投入,该投入在南国成本较低。但若在别国进行中间品生产和装配,企业分别需要承担对应的固定成本。同时,该模型假定运输中间品和最终产品都存在成本,且北国的需求比南国需求大。于是,企业会在各种成本与需求之间权衡。在没有运输成本的情形下,给定生产的固定成本,对于不同的装配固定成本,异质性企业将选择不同的组织策略。当装配固定成本较低时,低效率企业将选择在本国进行中间品生产和装配,出口成品至其他两国;效率稍高企业将选择在南国生产中间品,然后运回本国装配,出口成品至其他两国;效率最高企业将在南国生产和装配,并向两个北国出口,南国成为其出口基地(Export Platform)。由于不存在运输成本,企业没有理由进行水平FDI。但当存在一定大小的最终产品运输成本和相对较低的南国需求时,企业的选择会有变化。当装配固定成本较高时,效率最低企业仍选择在本国生产和装配,效率最高企业亦选择南国生产和装配,但生产率水平介于两者之间的企业选择在本国生产,并在南国装配。Aw and Lee(2008)对Grosan et al.(2006)模型进行了扩展,并用中国台湾省的企业数据检验了一个总部设在中等收入国家的企业如何在全球组织生产的问题,结果发现效率最高的企业会同时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效率次之的企业仅在前者投资,效率再次的企业仅在后者投资,效率最低企论文导读:益会更多,只要利润函数满足超模性质,固定成本对企业行为选择的影响就变得不再重要,从这一意义上看,该模型一般化了Melitz(2003)、AH(2004)、Helpmanetal.(2004)等旨在揭示企业行为选择动机的模型。四、绿地投资和收购上述文献主要分析了企业对贸易、水平FDI、垂直FDI或复合FDI模式的选择行为,然而,仍需要进一步回答
业则在本土生产后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Grosan et al.(2006)的结论。 早先的研究中固定成本与相对工资是影响企业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Mrázová and Neary(2011)探讨了企业利润函数可能存在的两种性质:超模(Supermodular)和亚模(Submodular),给出了影响企业行为选择因素的不同解释。他们发现,如果利润函数满足超模性质,只要固定成本是合理的,最高效率的企业就会选择在所有市场进行水平FDI,效率次之企业选择在一国进行FDI并将其作为出口基地,而效率最低企业则会选择出口。该结论的经济学意义并不像其数学术语那么复杂,超模性质的利润函数意味着,对高效率企业来说,通过FDI节省关税所得收益会更多,只要利润函数满足超模性质,固定成本对企业行为选择的影响就变得不再重要,从这一意义上看,该模型一般化了Melitz(2003)、AH(2004)、Helpman et al.(2004)等旨在揭示企业行为选择动机的模型。

四、绿地投资和收购

上述文献主要分析了企业对贸易、水平FDI、垂直FDI或复合FDI模式的选择行为,然而,仍需要进一步回答:给定企业选择某种FDI模式,企业会采取何种具体进入方式?是通过直接在东道国新建工厂(绿地投资),还是通过收购东道国的原有工厂?异质性在这种选择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了回答这些问题,Nocke and Yeaple(2007)建立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的市场选择模型。该模型的关键之处在于,它假定企业的异质性来自两方面:企业的可流动能力(Mobile Capability,如技术和组织能力)和不可流动能力(Immobile Capability,如对当地市场的熟悉程度)。与HMY(2004)不同,该模型发现进行绿地投资的企业生产率要高于出口企业,但从事跨国兼并的企业既可能是效率最高的企业(如果可流动能力存在异质性),也有可能是效率最低的企业(如果不可流动能力存在异质性)。Qiu and Zhou(2007)则通过建立一个内生企业兼并动态模型对企业是否兼并、何时兼并以及与何种企业兼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异质性与不利的需求冲击是企业兼并的必要条件。经验研究方面,Raff et al.(2012)利用日本企业层面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异质性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方式的差异,发现效率高的企业倾向于选择FDI而不是出口;一旦选择FDI,效率较高企业倾向选择绿地投资而不是兼并;一旦选择绿地投资,效率较高企业将选择独资经营而不是合资经营。
五、结语
通过对异质性企业贸易与投资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企业的异质性是决定贸易与投资模式的重要因素,现有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可以较好地得到一些经验事实支持(见表1)。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企业在出口贸易和水平型FDI间选择的文献主要建立在标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Melitz, 2003)的基础上,研究企业在贸易与垂直FDI间选择的文献以结合了产权理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AH, 2004)为基础,而探讨企业在贸易和复合FDI间选择以及企业FDI进入方式的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则趋于多样化。
虽然现有异质性企业贸易与投资模型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了企业对贸易、投资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的选择,并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经验事实,但仍需要更多样、更完善的异质性企业贸易与投资模型去深入分析企业的市场选择行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有模型的假设多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并未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市场扭曲,因此需要更进一步考察发展源于:毕业小结www.7ctime.com
中国家的制度或政策特征。有研究发现,中国某些行业中出口企业并不比内销企业效率高(Lu, 2010;Lu论文导读:AntràsP,GaricanoL,Rossi-HansbergE.OrganizingOffshoring:MiddleManagersandCommunicationCosts.HelpmanEetal.TheOrganizationofFirmsinaGlobalEconomy.CambridgeMA:H
et al., 2010),这与Melitz(2003)的预测相反。一种解释是,中国劳动密集型或加工贸易企业的低效率导致了出口企业的低效率(Yu, 2011;Dai et al., 2011),但这种解释得不到现有异质性企业模型的支持。也许我们可以更多考虑相关政策效应,例如,Qiu et al.(2001)发现“当地目录要求”(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可能是低效率企业选择FDI的一个原因。
第二,标准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假设企业生产率是外生变量,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决定企业生产率差异的根源。例如,多产品企业的出口行为已引起内生生产率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关注(如Bernard et al., 2010;Eckel and Neary, 2010),但是研究多产品企业在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选择的文献还不够丰富。
第三,和传统贸易理论一样,现有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多是从供给角度出发研究贸易模式和企业选择④,但这忽略了不同收入消费者的需求异质性。因此,从需求角度引入消费者的异质性以及产品的质量差异或许可进一步丰富异质性企业贸易与投资模型。
第四,虽然劳动力市场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异质性企业贸易文献关注(Helpman et al., 2010, 2012),但仅少量文献(如Antràs et al., 2006, 2008)从劳动力市场角度深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注释:
① 李嘉图模型只考虑产品(部门)间生产技术差异,对企业间生产率差异未置可否,HO模型中完全竞争市场与规模经济不变的假设意味着企业规模具有不确定性,而新贸易理论为集中探讨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假定所有企业是相同的。
② 与Melitz(2003)一样,AH假设企业需在支付一个固定进入成本后才知自己的生产率。
③ 企业如此选择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相对于固定成本差距,两国的工资差距较小。
④ 近期从需求角度出发且较有影响的文献是Fajgelbaum et al.(2011)。
参考文献:
Antràs P. Firms, 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118(4):1375-1418.Antràs P, Garicano L, Rossi-Hansberg E. Organizing Offshoring:Middle Managers and Communication Costs.Helpman E et al. The Organization of Firms in a Global Econom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311-339.
[3] Antràs P, Helpman E. Global Sourcing[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4,112(3), 552-580.
[4] Aw B Y, Lee Y. Firm heterogeneity and location choice of Taiwanese multinational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 75(1):167-179.
[5] Bernard A B, Redding S, Schott P K. Multiple-product firms an论文导读:view.2003,93(4):1268-1290.BhattacharyaR,PatnaikI,ShahA.ExportversusFDIinServices.TheWorldEconomy,2012,35(1):61-78.FeenstraRC,HansonGH.OwnershipandcontrolinoutsourcingtoChina:estimatingtheproperty-rightstheoryofthefirm.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
d product switch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0, 100(1):70-97.
[6] Bernard A B, Jensen J B, Lawrence R Z. Exporters, jobs, and wages in US manufacturing:1976-1987[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mics, 1995:67-119.
[7] Bernard A B, Eaton J, Jensen J B, Kortum S.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93(4):1268-1290.
[8] Bhattacharya R, Patnaik I, Shah A. Export versus FDI in Services[J].The World Economy, 2012, 35(1):61-78.
[9] Feenstra R C, Hanson G H.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outsourcing to China:estimating the property-rights theory of the firm[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120(2):729-761.
[10]Fernandes A P, Tang H. Determinant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export processing: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2, 99(2):396-414.
[11]Fajgelbaum P, Grosan G M, Helpman E. Income Distribution, Product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1, 119(4):721-765.
[12]Greenaway D, Kneller R. Firm heterogeneity, exporting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The Economic Journal, 2007, 117(517):F134-F161.
[13]Girma S, Kneller R, Pisu M. Exports versus FDI:an empirical test[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05, 141(2):193-218.
[14]Grosan G M, Helpman E, Szeidl A. Optimal integr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multinational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6, 70(1):216-238.
[15]Grosan G M, Helpman E. 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5, 72(1):135-159.
[16]Helpman E, Itskhoki O, Muendler M A. Trade and inequality:From theory to estimation[R].Working Paper No.17991, NBER, 2012.
[17]Helpman E, Melitz M J, Yeaple S R. 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论文导读:MelitzMJ.Theimpactoftradeonintra‐industryreallocationsandaggregateindustryproductivity.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MrázováM,NearyJP.FirmSelectionintoExport-PlatformFore
iew, 2004, 94(1):300-316.
[18]Lu D. 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0. [3][19]Melitz M 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 2003, 71(6):1695-1725.
[20]Mrázová M, Neary J P. Firm Selection into Export-Platfor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orking Paper,2011.
[21]Nocke V, Yeaple S.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vs. greenfiel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role of firm heterogene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 72(2):336-365.
[22]Oberhofer H, Pfaffermayr M. FDI versus exports:multiple host count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The World Economy, 2012, 35(3):316-330.
[23]Oldenski L. Export versus FDI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complex inform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2, 87(2):312-322.
[24]Qiu L D, Tao Z. Expor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1, 66优秀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1):101-125.
[25]Qiu L D, Zhou W. Merger wes:a model of endogenous mergers[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7, 38(1):214-226.
[26]Raff H, Ryan M, Sthler F. Firm productivity and the foreign-market entry decision[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2012, 21(3):849-871.
[27]Tomiura E. Foreign outsourcing and firm-level characteristics:evidence from Japanese manufacturer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论文导读:Products.WorkingPaperNo.14,CTRG,2011.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5, 19(2):255-271.
[28]Tomiura E. Foreign outsourcing, exporting, and FDI:A productivity comparison at the firm leve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 72(1):113-127.
[29]Yeaple S R. The complex integration strategies of multinationals and cross country dependencies in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 60(2):293-314.
[30]Yeaple S R. Firm heterogene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US multinational activ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9, 78(2):206-215.
[31]Yu M. Processing Trade, Firm Productivity, and Tariff Reductions:Evidence from Chinese Products. Working Paper No.14, CTRG, 2011.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