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一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61 浏览:146292
论文导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吟哦讽诵中培养学生对文章风格、语言句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在情操陶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中自然美的过程中求“真”,启发学生在鉴赏作品中社会美的过程中追求“善”;在驰骋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关键词:语文
摘 要: 语文教师要有一颗努力追寻语文本真的心,不懈求索,“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吟哦讽诵中培养学生对文章风格、语言句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在情操陶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中自然美的过程中求“真”,启发学生在鉴赏作品中社会美的过程中追求“善”;在驰骋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材,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富有内涵和时代色彩,语言规范优美,是学生阅读的很好素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的同时,应善于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把讲解与欣赏、发展智力与陶冶性灵、知识获取与美感享受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在吟哦讽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因此,阅读教学可以从培养学生吟哦讽诵的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成一种享受,而不是看成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起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通过吟诵可获得享受,在享受中理解文章中心,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脉络,品味文章的精妙。经常吟诵,既可规范自己的语言,又可学到准确生动的文辞。而且,文章中那些精彩深刻的语言会慢慢进入自己的潜意识,随着时间的增长,在今后的交谈或作文中自然而然地从口中或笔出,成为自己的语言。可以说,一个人吟诵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自身各种语言能力的提高。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风格美。文章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美的风格不同,美的情韵也就迥异,韩昌黎文绵密如网,雄奇奔放;柳河东文涓涓如泉,润人心田。宋词有豪放、婉约之列,风流足以傲视百代。现代作家更是名人荟萃,风格多彩。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善于冷静地观察和客观地描写,他带着一双透人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陬一角的被侮辱与损害者,内心充溢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峻含蓄。《多收了三五斗》对农民的同情深深地潜伏在不露声色的笔致后面。而朱自清则善于倾注深厚真挚的感情,《背影》中父亲的舐犊之情,《给亡妇》中悼念妻子与自忏之情,使人似乎可以碰触作者的内心。这些文章,“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仔细体会,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音乐美。汉字读音有平仄四声,双声叠韵,一经成文,无不读来顺口,听来悦耳,具有感人的魅力。唐诗宋词为一代文学,独具的原因不仅是其表现社会和人生之广阔深刻,尤其是其吟咏性情之曲尽人情、动人心,音调之抑扬顿挫,声律之和谐优美,实在不容漠视。就是一些现代诗文也不乏音乐之美。现代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读来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典雅、清新、秀丽之美。这突出地表现在30多个叠词的运用,不仅描绘了景物的情态神韵,而且音韵呼应,节奏轻缓舒徐,渲染了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用了二十一个“也”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长短参差、一唱三叹的吟诵句调,酝酿了朗朗上口的音乐美。
3.引导学生领略句式的变化美。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领会不同的句式,求取缓急相间、跌宕起伏的美感效果,北宋文学家范仲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淹的《岳阳楼记》,采用了骈句与散句相结合的句法,首段叙事全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起结句都用散句,而中间写景则用骈句;写洞庭湖上一阴一晴的景象,所用骈句最多;最后一段起结句全用散句。过渡句“然则何时而乐耶”也是散句,其余全是骈句。骈散交错,环环相扣,层层蓄势,气势宏大,读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为了忘却的记念》,读鲁迅先生写听到五位青年被杀害的一节,用带着深深的挂念、关心、希望和低缓深情的语调读“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然后快速读“但忽然读到一个可靠的消息……中了十弹”,停顿后一字一顿地读“原来如此?”较长停顿后再用低深悲愤的语调,慢速读“在一个深夜里论文导读:梅雨潭的“绿”如一巨幅绿绸在漾动,又如美丽的婀娜多姿,横生百媚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取全方位的形象感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回忆那些吟咏春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春色满园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著名诗句,激起了学生的爱春之情。
……”,最后吟咏“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七律。读后自然感受到:用两个问句是为了传达出深切的挂念,为下文的转折蓄势;用“但忽然”表现出事情的出乎意料;“原来如此”恰好表达了大难大悲大愤突然降临时内心的震惊和无语;七律诗正是痛定思痛后的长歌当哭,从而感知了语势行转滞钝及形式的整散穿插的妙用。
吟哦讽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通俗地讲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个人语感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语文能力的高低。在实践中,笔者一直把吟哦讽诵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学生通过朗读对文章有了感性认识,为课堂上的对话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课中,通过诵读判断学生阅读理解的程度,语调抑扬顿挫越到位就越能说明对文章理解得越准确深刻;课后,把诵读融入作业中,既有对课文的感情朗读,又有对自己作文的大声吟诵。在不断的吟哦讽诵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在情操陶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场合及情境中产生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是在作者强烈的情感冲动中创作出来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特定的环境也浸透着真情实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鉴赏作品中自然美的过程中求“真”。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的美,包括日月星辰、山水花鸟、草木虫鱼、田野园林等,自然美是人化的结果。“绿”作为大自然的一种颜色,它象征着祥和与满足。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绿”作为一个意象,是现实生活中的具象与诗人想象的完美结合。作者被梅雨潭的“绿”陶醉,心驰神往,浮想联翩,由“绿”的色彩联想到梅雨潭就像“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由“绿”的涟漪微动联想到“松松的皱缬”,“少女托着的裙幅”。梅雨潭的“绿”如一巨幅绿绸在漾动,又如美丽的婀娜多姿,横生百媚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取全方位的形象感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回忆那些吟咏春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春色满园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著名诗句,激起了学生的爱春之情。接着诱导:“对文章中的这些景物,你是怎么观察的?”由此学生的审美心扉洞然启开,他们带着对春的美好回忆,热切憧憬和再观察再欣赏的浓厚兴趣,进入了课文所构筑的情感世界,进而把课文中的“彼情彼景”转化为“我情我景”。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