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教育质量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03 浏览:22564
论文导读:大众化阶段。文章系统总结了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出发,为保障我国高等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教育质量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大众化研究背景与理论综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扩展,毛入学率在2002年已达到15%,根据美国伯克利大学的马丁·特罗教授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已正式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文章系统总结了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出发,为保障我国高等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教育质量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保障机制 大众化
研究背景与理论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要求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各国开始把高等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伯克利大学的马丁·特罗教授以美国高等教育增长率和毛入学率为分析指标,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理论。他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应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3个阶段。对应不同的阶段,马丁·特罗教授给出了3个量化指标:精英化高等教育国家,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适龄人数的15%;当毛入学率达到适龄人数的15%同时低于50%时,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当高等教育在完成大众化阶段后,毛入学率高于适龄人数的50%,高等教育将迈入普及化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73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适龄人数的22%,整体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将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深化体制改革,到2020年实现在校生规模3,550万人(含研究生200万人)和毛入学率40%的总体目标,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中系统特征和规模扩张方式这两个维度,韩飞舟等学者总结出9种不同的大众化模式,我国属于典型的混合扩张式外延发展型。
我国高等教育扩展下的大众化进程
1998年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1999年出台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扩展,到2010年入学率将达到适龄人数的15%。自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规模发展方面的指导思想由延续多年的“稳步发展”转向“积极发展”。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规模方面的各项数据逐年快速增长。
我国18岁~22岁适龄人口组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98年为9.8%,2002年就达到了15%,2010年达到了26.5%。高等院校学生规模方面,我国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呈跳跃式的增长模式。如下表所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108.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661.8万人,增长了553.4万人,12年间提高了6.11倍,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另外,如下表所示,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是1998年的2.65倍,2006年在校生规模是2002年的1.92倍,2010年在校生规模是2006年的1.28倍,呈现阶梯型的跨越式发展态势。尽管2006年以后我国适当控制了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增长幅度,相对稳定了在校生数量,但仍可以看出高校在校生规模呈跳跃式增长模式,每隔几年就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数据来源:整理自我国历年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此外,伴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院校数量也随之快速增加。从增长数量上看,1998年~2008年,我国高等院校数量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本、专科院校的数量由1,022所增加到2,263所,10年间增加了1,241所,增加了1倍多。到2010年,我国本、专科院校共计2,358所,总体规模相对稳定。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数量指标的完成并不是其全部内涵,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具体来看,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包括:宏观层面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投入力度论文导读:
的增加;中观层面教育结构布局的优化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微观层面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激发。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质量目标应追求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协调发展。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应从如下三个层面进一步保障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穷国办大教育的状态,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2008年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为2,327.38亿元,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68%,而美国1975年高等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已达2.7%。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单一,财政性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较高,一直维持在45%以上。综上所述,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应在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的基本前提下,通过引导高校发展校办企业、鼓励社会捐资和设立高等教育基金等多种方式, 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拓宽经费来源。
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法案,这些法案为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化建设起步较晚,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比美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迟了整整33年。我国应切实加快高等教育法制建设,通过立法手段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各级政府职责和高校学生资助等方面内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应加强高等教育法律与法规的实施力度,明确责任主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用法律的手段保障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2.优化教育结构布局,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两年制社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学院目前几乎占据美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半壁江山[3]。一直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上,片面追求高层次,致使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中心偏高。2010年,我国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2,231.79万人,其中专科在校生规模为966.18万人,仅占总数的43.29%。本科生与专科生比例的失调, 难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不能彰显专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承载主体的优势。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专业院校的主体地位,积极推动专业院校的发展。
此外,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在明确质量观的前提下,把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专业结构布局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定位,积极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4]。目前,我国高校应尽快完善以教师资格制度为核心的聘用机制,进一步弱化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强化教师岗位和责任意识,实行教学和科研两种考评体系,建立和完善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应努力建立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的师德建设机制,把高水平的教授和学术人员放在学校发展和改革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切实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5]。

3.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6]。”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等院校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塔”,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也以政府部门为主,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也不够完善。在改革质量评价体系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评价与专业评估这两种模式,逐步改变教育质量评价仍是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现状,建立一批不同层次的教育评估机构,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论文导读:
通过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把内部管理、外部监督和绩效问责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质量与规模的统一。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高依赖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和高校都比较关注资源投入和办学条件改善,而忽视学生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价值主体地位。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培养的最终成果往往以课程试卷和毕业论文为衡量的依据,然而这两项恰是学生在校期间花费时间最少的项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校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提高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7ctime.com
韩飞舟等.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解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百年回眸[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3] 杨学新等.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4] 叶民等.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
[5] 李茂蓉. 大众化背景下建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探讨[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 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3.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