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议题议题设置巧转角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74 浏览:19294
论文导读:注”进行了报道。记者连续三天前往事发江边,寻找除了王志以外的其他救人者。幸运的是,7月29日晚,记者找到了一名在岸边“结衣”抛绳子的救人者——李化平,这更加坚定了记者寻找更多救人者的信心。记者主动出击寻找,化被动为主动,在操作稿件的过程中,这起救人事件的正能量如同滚雪球一样,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即使寻找的关键
在社会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媒体需要传播正能量,需要对正面典型和英雄人物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报道。但正面报道可以做大,也可能做得不起眼;可能引发强烈共鸣,也可能见报后毫无反响。我们要思考的核心在于“如何让正能量的表达与传递最大化”。
今年7月底8月初,武汉晚报推出“特别寻找‘结衣救人’英雄群体”的系列报道。编辑部在议题设置时,有意识地巧转角度,虽然最后以寻找英雄“失败”而告终,但这一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的热烈反响,市民们的广泛参与,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均彰显出这组正面报道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一、开拓思路 创新思维

关于寻找英雄的稿件,报纸上屡见不鲜,且结果基本上是圆满的。然而,是不是没有找到英雄就意味着失败?对英雄人物的正面宣传,是否只能以常规手法来操作?
今年7月29日,武汉晚报头版报道了《本报特别寻找“结衣救人”英雄群体》。它讲述了发生在2013年7月27日晚的一起江边救人事件。当晚20时40分左右,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的保安王志在紫阳路闸口段的江边遛狗,发现两名在江中溺水的少年,王志随即跳入江中实施救援,但由于落水少年过度惊慌箍住救人者王志,令后者也陷入危险之中。就在危急关头,另一名中年男子跳入水中支援王志。在这名男子的冷静指挥下,岸上几名群众用衣服结成绳索,抛给王志等人。最终,在众人齐心协力下,水中的4人全部得以安全上岸。然而,在施出援手后,参与救人的英雄都悄然离开。7月28日,最先跃入江中救人的王志致电武汉晚报新闻,他要寻找那位救他上岸的英雄。
获得这一新闻线索后,武汉晚报编辑部陷入思考。救人英雄寻找另一位救人英雄,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题材。但是,时隔一天,事发现场已没有了,被救的两名少年无从寻找,其他参与救人者更是下落不明。如何操作这一报道,编辑部颇费思量。
如果这一稿件按照常规思路走,那么就会以参与救人的保安王志的口述事实为基础写稿,记者仅仅是被动地等待英雄自己出现,那么这组稿件在社会上的反响显然会大打折扣。权衡再三,编辑部决定,以寻找英雄为主线来操作这一稿件。与此同时,也给寻找不成功准备了另一套报道方案。
7月29日,武汉晚报在一版突出位置大标题并制图,内版用一整版“关注”进行了报道。记者连续三天前往事发江边,寻找除了王志以外的其他救人者。幸运的是,7月29日晚,记者找到了一名在岸边“结衣”抛绳子的救人者——李化平,这更加坚定了记者寻找更多救人者的信心。
记者主动出击寻找,化被动为主动,在操作稿件的过程中,这起救人事件的正能量如同滚雪球一样,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即使寻找的关键英雄一直不出现,但稿件需要传递的社会效益已经得到体现。
一名一直关注这组报道的市民王女士表示,“危急关头能够挺身而出,社会上就需要这样的人来传递正能量。”不少读者认为,“可能是这些救人者认为,危难之际出手相助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再平常不过,不想抛头露面也可以理解,正是因为他们的平常心,才更难能可贵。”

二、巧转角度 深挖主题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有一个定式的写作报道模式,即“大写英雄”:通过突出甚至是放大英雄的某些事迹,来拔高其人物形象,其目的是让这样的人物更能感染受众,号召大家更自觉地向这样的人物学习。
但随着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等自媒体的发展,民众开始拒绝亲近这样被拔高的英雄,在现实的新闻操作和报道中,那种完美的英雄确实也是极少的。如果记者仍不假思索地过度包装一些事迹平凡的“英雄”,容易让读者有距离感,甚至怀疑英雄事迹的真实性,不仅引起不了读者的共鸣,反而会引起读者的反感。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将英雄淡化成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件事中特定的人源于:论文集www.7ctime.com
,再采用贴近读者生活的方式报道,报道的意义则可以在无声中升华。“体验式寻找”模式恰恰是表达这一新闻操作思路的手法。
结合“寻找‘结衣救人’英雄群体”的报道,在举牌寻找英雄的这个细节上,一开始是事件当事人自发的行动,按常规思路,记者将此事报道出来即可。但正是编辑部在策划时集思广益,将记者的角度一扭,从一个旁观者、记录者变成寻找英雄的一员,才有了记者在江边多次寻找、走访、举牌,扩大报道声势和规模,吸引本地多家电视台进行跟进报道,有关部门也一直在关注找寻的结果。
接着,当“举牌寻找”论文导读:
英雄遇到瓶颈,始终找不到关键救人者时,编辑部再次调整思路:一、寻找英雄不可能无休止;二、新闻报道需要收尾。通过一线记者的反馈,编辑部发现,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寻找,虽然救人的关键英雄没有找到,但关于这名英雄的“传说”却在读者中流传越来越广,市民对于英雄迟迟不肯露面给出了多种解读,让编辑部有了一种“高处着眼、豁然开朗”的全新认识,由此决定启动找寻不成功的预案,将记者找寻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及市民和社会学家的议论、看法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主题转变为“一次不成功的寻找更能彰显英雄的可贵”。
事实证明,议题设置上如此巧妙一转,使得报道的立意更新、境界更高,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以传播正能量及英雄精神的。“一次不成功的寻找更能彰显英雄的可贵”见报后,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赞扬。报道见报当日,编辑部接到众多读者来电,他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不图名利,可敬可佩的平民英雄”。市委宣传部当天的评报特别点名表扬了此稿——“一次不成功的寻找,却是一次正能量的传播!”

三、真实贴切 拒绝说教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此次寻找“结衣救人”英雄的报道,本应是以英雄为主体报道的对象,但编辑部认为,这样的操作方式其实并不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这组报道,记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找到了的救英雄王志和李化平,而是将采访重点放在了那些没有被找到的英雄身上,稿件中更多地使用了市民的看法,侧面描绘出了这些没有露面的英雄形象。在这样的“白描”中,英雄的形象反而从一个普通的人变成了人们心中真正的英雄。这些话由受访市民亲口说出,避免了记者拔高英雄形象引发质疑的尴尬。
所以,这次变换思路的尝试,在设置议题时巧转角度,避开常规操作手法,将报道对象变为所有能够采访到的读者,以及他们对“结衣救人”英雄群体的独特感悟,从他们的感悟中,使正能量在“无说教”中得到扩散。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