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高职关于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14 浏览:23593
论文导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出技能型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社会实际的要求和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出发,分析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为如何构建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专业不对口、毕业生能力和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等多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这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认为,提高高职教育人才质量、完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

一、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1.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教育教学方式,它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的过程、培养的制度以及培养的评价体系等几个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着技能型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要、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课题。
2.国内外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外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如下几种:(1)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模式。该模式也称为CBET模式,是英国等欧洲国家较为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这种模式以培训为核心,通过培训,可以使人的潜力转化为能力。它以职业能力为培训和教育的主要内容,依据行业专家所确定的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2)“双元”模式。该模式是德国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分别指的是企业和学校。根据这种模式,培养人才的任务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来承担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同时又有部分时间在企业里进行实际操作或接收专业培训。如此,学校和企业、理论和实践便可以有效结合。学生在经历过双元模式的培养之后,既能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环境。(3)教育建设合作模式。这是台湾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简称为建教合作模式,指的是职业院校、特殊教育学校等与业界共同培育人才,使教育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即职业学校为业界提供服务,比如企业将生产现场“转移”到学校的实训场地,从而满足企业生产以及学生实践的需要;业界为职业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和基地等财力物力,从而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1)忽视了“技能教育”的特征。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过分偏重于理论知识,以理论成绩为价值追求,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与工作实际脱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以往树立的教育观念也有偏颇,不能突出“技能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不能坚持将技能训练贯穿于教育的始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低,大多数教师业务素质相对较低,有的虽具备了所需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教材内容陈旧,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便无法做到把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2)人才培养不可持续。这是当前诸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是地方或者主管行业,因此其区域性十分明显。然而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没有及时调查和了解地方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按需调整专业等。高职院校应当与时俱进,适时适应地方市场的变化,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3)“综合素质”成为短板。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技术过硬,更需要职业道德、文化素质等其他方面来支撑。高职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思想上轻视人文素质、职业素养以及创新素质等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要想培养出具有高品质、高道德、强意志、高情商、爱创新等的综合型人才,应当加强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最终赢得社会的尊重。(4)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无论是哪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都需要对人才进行评价。最常见的人才评价方式是以教学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方式,这种单一的方式很可能会造成评价的片面性。此外,单纯以教学论文导读:
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会造成各项指标的数字化、机械化。因此,在进行人才评价工作时,应当从专业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现实的角度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得到的评价结果才真实可靠。

三、构建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1.改变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使之与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相匹配,是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指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满足几个方面:适应社会建设。在进行专业课程设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7ctime.com
置活动时,不仅要注重眼前实效,更要考虑长远的意义。例如灵活控制过度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合理分配各个学科的教育资源、对目前需求量较少但未来大量需要的人才应当统筹安排等。此外,尽量不要重复设置专业,增加专业的深度,缩小专业的广度,同时尽量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调整专业。当然,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对于学生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可以加入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艺术教育等多样化的课程,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另外,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将学生的主要专业培养好,一方面还需要高职院校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技能予以重视。新世纪的技能型人才,不再是只精通本职专业的人才,而是“一门精,几门通”的人才。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逐步由单一的专业技能课转变为复合的专业技能课,与此同时,职业资格的认证也应走复合的道路。
2.创新“学、工一体化”培养方式。“学、工一体化”指的是理论联系实践。该培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硬件设施包括师资队伍、学习教材、学习设备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要打造“双师”教师队伍,“双师”有两层含义,一是专职教师与教师相结合,二是教师本身需要具备双师的能力。对于落后的教材,高职院校应当尽快更新换代,时刻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过时、不老化。对于学生学习所需的教学设备和实际操作设备,高职院校应强制将传统的、老旧的淘汰,引进适应教学和实训要求的、合理的、与时俱进的设备。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要摒弃已固有的流于形式的建设观念以外,还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使实训基地真正与社会真实操作环境相一致。第二,将“学中做”和“做中学”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期间,要将“应用”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中做”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及时带领学生进行实习或实训。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点的重新记忆,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做中学”就是学生在实训基地等进行实训活动时,尽量按照企业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领悟到专业课上没有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第三,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认清企业需求的变化,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有效分流的途径之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两个:首先,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实习除了可以在学校建立的实训基地外,还可以与企业形成链条。即学生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实习结束后通过考核的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这是高职与企业合作较为典型的方式。其次,定向培养模式。即高职院校根据合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不仅简化了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方面的工作量,降低了由于专业限制导致就业难的风险,而且减少了企业对于新进人员的培训时间和费用,有利于企业及时补充专业性强的人才。 自考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