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培养学生培养学生不足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86 浏览:19184
论文导读:对历史教材进行“一番大改革”来改变这一局面。他指出,历史教材的编写标准要紧扣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凡与这一标准相违背的内容就应“大刀阔斧地砍掉”,符合的“就应当不惜课时和篇幅尽可能生动详细地讲述”。事实上,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关部门也确实在教材编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收效不大。因为这里“不惜
【摘要】步入科学殿堂的台阶是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活动有一项基本任务是:利用或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促使他们主动参与,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效率。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切入点,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启发式问题意识教学效率

一、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教学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中学校园里,历史教师的处境颇为尴尬。一方面,历史作为中考、高考学科,我们不能轻视它;另一方面,历史的中考、高考分值要低于其他学科,学生、家长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语数外等学科不同的难题是:领导抓得紧,要求提升教学质量;学生放得开,认为历史学而无用。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在工作中承担着很大的压力。
《历史教学》刊登过庞卓恒教授的文章《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庞教授在文章中惋惜地指出,“中学生对历史课的满意度在各科中倒数第二”。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对此感到震惊,也感到惭愧,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教学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庞教授建议通过对历史教材进行“一番大改革”来改变这一局面。他指出,历史教材的编写标准要紧扣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凡与这一标准相违背的内容就应“大刀阔斧地砍掉”,符合的“就应当不惜课时和篇幅尽可能生动详细地讲述”。事实上,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关部门也确实在教材编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收效不大。因为这里“不惜课时和篇幅尽可能生动详细地讲述”的仍然是“系统知识”,而且在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里也不可能取消考试,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效率,仅仅通过教材的改革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效率。

二、新课改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因为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才要分析形势,争取从新课程改革中探寻出路。具体说来,一是要认清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远在几千年前,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上镌下了“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的名言,人类的先辈站在哲人的高度警示后人不要忘记历史。作为探索与总结人类已往活动的一门学科──历史,具有强烈的鉴古知今的作用,谁藐视它,谁就将受到它的惩罚。二是要在课改之路上,认真学习传统的成功教学手段,取其精华,同时也要辩证性地看待问题,弃其糟粕,在创新、改进和完善中前进。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使用。孔子所倡导的“举一反三”、“告往知来”都属于启发式教学的范畴。目前,在全面推进摘自:学年论文www.7ctime.com
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启发式教学更是受到加倍重视,同时也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启发式教学有三种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师启而学生不发”;第二个层次是“教师启而学生发”;第三个层次是“教师不启而学生自发”。由此可见,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第三个层次,只有充分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在没有教师启发的情况下,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所以,启发式教学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效率。

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未知客观事物做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是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其行为表现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探究。从理论上讲,“问题意识”的求异特质与科学精神的自由探索和怀疑批判紧密相通。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其研究过程,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讲,“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逻辑起点。它与人的智力水平、文化程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却与人的教育影响密不可分。而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因此在中学历史的学科教学中经常激活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同时也是提高科学素养论文导读:动对它们进行扫描与跟踪,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输出信息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形成渗透式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独立获取知识,促进知识迁移,为研究问题做好准备。三是鼓励学生在研究、解决中发现新问题。首先鼓励学生做出假设性回答。尽管这些回答可能带有猜测
的切入点。教师该怎样做?我认为:
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冲突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冲突。结合历史的学科特色,用文字材料的方式创设冲突情景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我们把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看做学习过程的开始,学习材料主要是教材和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一般来说,阅读教材可以引起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直接的认知冲突。课外材料信息量大,其中某些观点常与教材相左,论证的方法也呈多样性。所以我们除了对学生作阅读方法指导外,还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对材料观点、结论、论证方式的概括与提炼,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习惯。
二是鼓励学生质疑与设疑。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表现出困惑不解。教师要指导他们集中和筛选问题,逐步明确问题的指向,形成有研究价值的主要问题。教师的指导可以培养学生在输入新信息时养成储存有效信息的潜意识,并自动对它们进行扫描与跟踪,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输出信息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形成渗透式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独立获取知识,促进知识迁移,为研究问题做好准备。
三是鼓励学生在研究、解决中发现新问题。首先鼓励学生做出假设性回答。尽管这些回答可能带有猜测成分,但还是要允许他们大胆发表,让一些无法自圆其说的假设和答案在此过程中自动淘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删除一些完全站不住脚的假设。最后引导学生努力求证,让学生通过求证获取科学结论并不断发现新问题。此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通过拓宽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把问题分解为更多的子问题、对问题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等手段得到更多的新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探索和发现更新的问题,更加透彻地思考和研究问题,更深入地接近和揭露事物的本质。
总之,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中学历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只有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着手,逐步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渗透式思考问题的科学研究品质,不失时机地再次引导,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新问题,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增强问题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