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社会支持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联系及实践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765 浏览:51349
论文导读:支持;也有学者根据性质将其分为客观可见的实际支持和情感支持。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社会和政府对贫困生的各项帮助,缩小社会支持的具体范围。(一)政策:近年来,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应由国家和个人分担”原则和“教育公平”原则,高等院校实行缴费上学。这一改革引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高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
【摘 要】本文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具体分析社会支持因素对其物质及心理状况的影响,并结合社会支持实践实例,站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上,以求对提高贫困生幸福感及完善社会补助措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贫困生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 影响 具体对策

一、主观幸福感内涵及影响因素

(一)内涵:主观幸福感是指人自身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状态所做的评估,从而产生的生活满意程度评价。它反映了评估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主体社会功能。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评估。情感体验即在生活中的情感感受,其对主观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学界历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论述。但大量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个人收入、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个人心理等因素相关。虽然生活重大事件会影响幸福感,但大多数人能最终回归到其应有的生活,适应这些变化。而人格特质、能力对幸福感会产生更为持久深远的影响。具体到高校贫困生来说,学业满意度、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物质生活等都发挥着作用。根据调查,学习满意度高,幸福感越强。家庭关系和谐,情感联系亲密,个体感受到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并对生活做出较高的满意评价,从而显著提高幸福感。

二、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政策及现状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帮助的选择性社会行为。对贫困生的支持主要包括社会支持和政府支持。对于社会支持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学者从功能和方式的角度将其划分为: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咨询性支持;也有学者根据性质将其分为客观可见的实际支持和情感支持。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社会和政府对贫困生的各项帮助,缩小社会支持的具体范围。
(一)政策:近年来,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应由国家和个人分担”原则和“教育公平”原则,高等院校实行缴费上学。这一改革引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高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生。这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在国家主导下全国各高校探索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缓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此外,社会上的慈善协会和爱心人士也纷纷予以救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贫困生家庭的经济压力。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与问题。
(二)现状:笔者曾走访多所高校,并对此作了调查研究。据不少同学反映:辅导员主导型、班委推荐型和班会讨论型为学校评选受补助同学的主要方式。但大多同学对此抵触情绪较强。主要认为辅导员主导型和班委推荐型带有主观色彩,公正性不能保证。而受补助学生多数反对班会讨论型,以避免让贫穷成为众所周知的对象,暴露自己的隐私,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另外部分同学对学校的勤工助学政策知之甚少,甚至拒绝参加。主要原因为没听说过和不愿意从事劳务性工作及岗位太少。

三、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微探

(一)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的必要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般情况下只有低级需要满足后,人才会考虑更高级需要。当为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奔忙时,归属以及爱的需要对其来说是奢侈的。所以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赚取生活费用和占用了与别人交际的时间,较少参加集体活动。再加上其性格上的自卑和敏感,常将自己封闭起来,对外界具有抵触情绪。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政府支持可以部分解决贫困生的学费问题,社会支持可以更多的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生活资金,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学前就业,捐钱捐物等方式缓解贫困生的生活压力。对于由于贫困而产生心理压力的学生来说,来自社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感受到阳光和温暖,减少对社会的仇视和敌对,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社会支持提供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让贫困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感受到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与信心,从而不断努力,改变他们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从而真正摆脱精神上的贫困,体验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从这一层面来讲,社会支持对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心理学家也认为:具有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1. 根据调查研究,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朋辈支持,教师支持,家人支持和支持总分上,非贫困生得分要高于贫困生;在学校支持上,贫困生得分要高与非贫困生。论文导读:
但心理测量表结果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大学生要差 。这也进一步表明:我国社会支持主要倾向于经济而忽视情感的弊端。而在以上关于主题幸福感的论述中,情感体验在其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这显然是我们必须重视与反思的。如何促进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的结合是重中之重。如果不重视精神支持,即使社会支持提供更多的金钱辅助,贫困生的幸福感也难以有效提升。2. 另外,魏金明关于福建省高校贫困生扶持工作的研究表明:无偿性的资助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依赖感以及行动上的惰性。主观幸福感的实质更多依赖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依赖于个体所设的标准,主观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单只外在的社会支持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3. 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概率低,奖学金的设置一方面促进了贫困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也无形中成了贫困生期望与失望的梦魇。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且正常的现象。高校贫困生往往是自卑的,有的来自于边缘贫穷地区。由于成长环境的制约,知识面比较狭窄,看到别的同学在文体特长上的优秀,往往自怨自艾。同时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从而更加拼命投入学习。而校园活动的参与较少,往往使他们在综合测评中不占优势,即使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也与奖学金无缘。4. 不科学的评选机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班级演讲评选虽然有助于了解情况,但在一定程度上践踏贫困生的自尊,使评选成了悲情苦情的另类代名词。另外一些社会团体以宣传为目的的慈善行为,更使贫困生愈加敏感,宁愿自己打工也不愿接受社会资助。

四、问题分析及实践思考

(一)改革纯粹经济上的帮助模式,重视精神支持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它还包括贫困生面临的心理上的压力、物质资源、知识技术信息以及一些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时,无法得到这些资源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心理上的自卑与胆怯。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与投入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及时适当地给予他们在经济上的资助,而且深入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缓解他们的压力,完善新的资助模式,把学校资助与社会资源联系起来,把学生资助与学生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连接起来,鼓励贫困高校生积极参加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导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人们不断追求道德美感的过程就是获得幸福的过程。康德认为道德高于幸福,幸福包括使自己幸福与使他人幸福两个方面。贫困生应该具有正确的幸福观,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非常必要的。和谐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与关怀能让贫困生缓解孤独与自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其消除消极心理。
结语
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意义重大,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是提高贫困生主体幸福感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李京彬. 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良性资助体系[J]. 2007(5).
薛浩. 高校贫困生现行资助体系中亟待改善的几个问题研究[J]. 中国高校研究,2006(7).论文下载中心www.7ctime.com
[3]安冰. 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问题研究[J].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