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移情语用移情视角下试论“中国英语”小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92 浏览:20814
论文导读:以追溯到洋泾浜英语,随着中国文化对英语的渗透,出现愈来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中国英语在近二十年里,在国内学术界一直是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中国英语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葛传槼先生在其《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首次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葛老在文中提到:“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
摘 要:
作为英语国际化潮流中的“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所拥有的中国特色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跨文化交际的和谐,离不开交际双方对语用移情的重视。本文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对操英语的外国友人对中国英语可产生的语用移情心理进行探新。中国英语的发展不仅需要国人的使用和发扬,操英语的外国友人向中国英语做出的语用移情,他们对中国英语的心理接受程度也影响着中国英语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语用移情;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当今,英语成为国际化的语言已是不争的事实,英语的使用覆盖越来越多的国家。除了那几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外,还另有32个国家把英语作为语言(Banks et Al,1977),如印度、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此外,还有更多国家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英语使用范围的广泛化,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问题,也就是在学术界讨论多年的英语本土化问题。英语在与世界其它语言和文化不断相互碰撞和磨合的发展过程中,使其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具有地域性的英语变体,常见的有印度英语。“Englishes”正悄然代替“English”。在中国,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英语也已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学生的学校教育阶段。毋庸置疑,英语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影响着这个国家,能不能像“印度英语”那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中国英语”呢?因此,“中国英语”这样一个概念也早在1980年由葛传槼先生首次提了出来,自此,对于中国英语的存在与否在学术界内都一直被争论,更多的研究者认为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发展的潮流所致和跨文化交际所需,除此之外,交际双方的移情心理能否为中国英语的存在提供新的依据呢?此类探讨暂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从语用学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的研究尚还不多,语用移情视角下的研究就更少。何自然最早把移情研究引入到了语用学领域,并提出了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这一概念(何自然,1988)。鉴于多数学者持“中国英语”客观存在的积极态度,笔者尝试从语用移情的角度来对中国英语的可存在性的认知心理依据进行探新,探讨语用移情下的认知心理是否影响着中国英语的发展。

二、中国英语的相关问题

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已有上百年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洋泾浜英语,随着中国文化对英语的渗透,出现愈来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中国英语在近二十年里,在国内学术界一直是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中国英语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葛传槼先生在其《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首次提出 “中国英语”的概念。葛老在文中提到:“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葛传槼,1980)。”自从葛先生从翻译的角度提出中国英语后,汪榕培在《“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中首次给中国英语下了定义: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中国特点的英语(汪榕培,1991)。之后国内许多学者也相继对“中国英语”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李文中于1993年将中国英语界定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用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李文中,1993)”。谢之君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谢之君,1994)”。贾冠杰、向明友则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贾冠杰、向明友,1997)”。罗运芝简单地把中国英语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罗运芝,1998)”。尽管研究者们对中国英语的定义持不同意见,但笔者认为有四点是可以确定的:1、中国英语是在中国范围内使用的,或是在英语母语国家内用于有中国特色的表达;2、中国英语属于规范英语,世界英语的一部分;3、拥有受中国社会和文化影响的特点;

4、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丰富发展英语语言的表达和世界文化。

说到中国英语的标准问题,英语的广泛使用在学术界也已引起英语的“唯一标准”或“多元标准”的讨论。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这样的讨论当中,都尝试建立自己国家及富有地域性特点的英语,而不只是遵循那一个标准,即便是在英国,上流社会的英语和平民百姓的论文导读:际策略,在言语交际中具体体现为语言形式的特定选择,对交际主体实现交际意图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个体之间和睦相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黄相会,2011)。语用移情理论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语用—语言方面的移情指的是说话人要站在听话人的角度,刻意用语言来表达信念或意图,而听话人
英语都有不同的标准(一般称上流社会的英语为“标准英语”)。迄今为止,不少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都纷纷以英语为语,但其发音、词汇等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别于大家所熟知的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因此,英语的“多元标准”得到更多学者的支持,而对于中国英语区别于中式英语的“标准”或“规范”问题,笔者认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说法更贴切。

三、语用移情理论基础

移情(Empathy)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朱光潜,1992)”。布朗指出,语言交际需要某种程度的移情,要有效地与人交际,必须能够理解别人的认识和情感状态,对此做出错误的假设和判断往往导致交际中断(Brown HD, 1980)。移情在语用学上称为“语用移情”,指的是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何自然,1991)。语用移情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的各种交际活动中的交际策略,在言语交际中具体体现为语言形式的特定选择,对交际主体实现交际意图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个体之间和睦相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黄相会,2011)。
语用移情理论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语用—语言方面的移情指的是说话人要站在听话人的角度,刻意用语言来表达信念或意图,而听话人也要站在说话人的角度尽可能准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7ctime.com
确地理解说话人。社会—语用方面的移情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内,交际双方需设身处地尊重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充分考虑对方的看法与感受,以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社会—语用移情是跨文化移情,涉及言语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语用移情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强调交际的双方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言谈的心态,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 语用移情应该是相互的、双向的,这样交际双方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交流。语用移情理论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都要设身处地尊重双方的民族语言、社会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等,都应努力向交际的最佳状态靠拢,找到双方的磨合点,以尽可能地保证交际的平等与和谐。比如,我们在用英语与非本族语者交流时,我们做出相应的语用移情,尽可能调用我们对对方语言和文化的知识来选择自己的表达,但受中国语言文化影响的我们,言语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仍带有这样那样的“中国味(中国英语)”,若对方缺乏相应的语用移情,对于一些陌生的表达有排斥心理的话,可能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但是,移情也有可能是单向的,比如在研究或阅读对方的语言与文化时,就要单方面站到对方的视角来读取相应的信息,即向目的语的方向靠拢(叶慧瑛,2002)。
中国英语是运用而生的英语变体,是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产物,这决定了其在跨文化交际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我们怎么重视中国英语的作用,我们都还需要思考中国英语在交际中的接受问题,语用移情或许是接受中国英语的一个必经过程。

四、语用移情视角下的中国英语

前面提到语用移情是相互的,强调交际双方的平等性,因为其理论下的说话人和听话人需要从对方的角度来构建话语和解读话语,这就要求交际双方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成功地向对方移情,实现和谐的交际目的。中国人开始重视学习英语大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自1895年洋务派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后,中国的学校开始广泛地开设英语课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国家教育系统把英语列为一门主要课程,重视的多是英语语言及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长期以来,我们所读到的国外诸多优秀著作都是通过汉语本族语翻译者翻译成中文,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这让我们反思,在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不是中国真的缺乏优秀的作品,而是缺乏优秀的译作;国外研究中文的学者多不会讲汉语,相比之下,我国的英语研究者大多能说流利的英文。以笔者论文导读: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7ctime.com上一页123
之拙见,从整体来看,操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一直在向最地道的英语和文化努力,努力在使用英语中向对方的文化移情,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还是比较乐意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进入自己的文化。尽管如此,我们的英语仍或多或少受汉语文化思维的影响,而且中国的逐渐强大也需要“中国英语”这样的标记。若讲英语的外国朋友也能做出相应的语用移情,愿意从心理上接受与他们不同的中国文化进入他们的母语,中国英语是可以接受和容忍的。
在下文的语用移情分析中,将用SE表示标准英语,CE表示中国英语,如:
例1:老师,早上好!
(SE)Good morning, Mr. (+surname) /Ms. (+surname)!
(CE)Good morning, teacher!
在中国,学生跟老师打招呼问候时习惯说“老师好!”外国老师刚听到这样的问候“Good morning, teacher!”(老师早上好)时,会感到有些奇怪,因为这并不是标准英语里的习惯表达“Good morning, Mr. (+surname) /Ms. (+surname)”(早上好,姓氏+先生/姓氏+小姐),但是如果外国老师能稍微了解中国学生对老师的习惯问候语,并且注意到学生打招呼时表露出来的情绪,从而移情于学生,应该不会产生反感心里,还是可以慢慢接受的。
再如中国与英语国家人名的写法,我们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国家人的名字写法顺序正好相反,但是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7ctime.com
目前中国名字在英语里的流行写法有多种,如名字“李海”的写法就有:LI HAI、Li Hai、LI Hai、HAI LI、Hai Li、Hai LI,请看以下例2的对比:
例2:“李海”的名字拼法
(SE)HAI LI、Hai Li、Hai LI
(CE)LI HAI、Li Hai、LI Hai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我们的名字常常须以字母的形式呈现,按照英语的习惯,应该是SE部分的写法,但随着海外侨民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懂得中国人名拼法的顺序与其不一样,他们在交际中遇到中国人名的拼法时,会出于移情的心理,把写在前面的看作姓。但如果我们丢掉我们汉语名字的顺序特点,名字的拼法不规范化,外国朋友就会产生困惑:到底是姓LI还是姓HAI?如果我们统一采用“中国英语”的表达,即姓在前,名在后,这样的困惑还是可以避免的。国人也许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2012年的奥运会起,中国运动员的名字拼法须按《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书写,如:YAO Ming,这应属于“中国英语”的表达。
我们还可以从《红楼梦》其中的两个书名译名分析语用移情的作用。
例3:《红楼梦》的译名
(SE)The Story of the Stone
(CE)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这两个译名分别是Did Hawks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在汉语文化里,“红楼”首先让人联想到富贵人家的大院,因为中国的名门望族喜欢用朱红色;“红楼”又指华美的楼房,古时候常指富贵人家女子的住房,这层含义恰好与《红楼梦》的另一书名《金陵十二钗》有内在的联系。Hawk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或许更使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因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在英语文化中易被理解为在红色房子中做的梦,“Red Mansions”在英语中只是指红色的楼房。如果译文的读者有兴趣了解中国,乐意接受中国文化,并期望通过文学作品来品读中国文化,也许愿意向中国文化移情,站在中国读者的角度来揣摩,那么,“A Dream of Red Mansions”会更能保留原书名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失文化特色的同时,为译文读者展示深一层的异国文化。 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