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9-12
作者:用户投稿本站原创
点赞:19656
浏览:85491
论文导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在语文教学中,不光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能力 培养
重要,找不到门口进入,又谈何游览呢!所以,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你创设的意境中很重要。要学生理解“出于淤泥而不染”的深意,联系当今生活实际:一些学生,生活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表现得低沉、自卑,缺乏进取心,甚至走向歧途。相反,有些学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却能发奋自强,勤奋学习,最终有所作为。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渗透着德育教育,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宣.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王晓辉,周娜.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县兔街中学)
编辑/李文亮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在语文教学中,不光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能力 培养
一、教学观念转变是关键
我国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早就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吕淑湘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的学习,应当是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索求。”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平等地为全体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通过引导、自学、分析、比较、讨论、归纳、概括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例如在《爱莲说》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灌输式的串讲句意、主题思想,解释象征手法,要求学生背诵强记,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性地接纳,好像教师给学生一个沉重的包袱一样,学生觉得很累,毫无兴趣,致使学生缺乏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若能在课堂教学中采来一朵莲花插在瓶子里,放在讲台上,或者画一幅莲花图,挂在黑板上,又或者放一段轻音乐,情况就有所不同。形象、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你创设的意境中。就如导游把游人带入景点门口一样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目录www.7ctime.com重要,找不到门口进入,又谈何游览呢!所以,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你创设的意境中很重要。要学生理解“出于淤泥而不染”的深意,联系当今生活实际:一些学生,生活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表现得低沉、自卑,缺乏进取心,甚至走向歧途。相反,有些学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却能发奋自强,勤奋学习,最终有所作为。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渗透着德育教育,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指导学习方法是突破口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还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运用辩论方式,激发学习热情,激活探究思维,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情感需求。例如一位老师在《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将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以及中举前后对其岳父、张乡绅的变化在各小组交流发言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范进在仕林中算不算老实人?如何评价这个人物?让学生自由发言,这时有一位同学说道:“我觉得范进这个人应该算作老实人,怪可怜的。在那样一个惟科举才能出人头地的社会里,范进热衷科举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这不是他个人的错,而是社会的错、时代的错。”立刻就有一位同学说:“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科举固然是读书人升官发财的路径,但并非唯一的路径。范进家境贫寒,老母三日未进食,54岁的他瞒着家人去乡试,是不是太残忍了点,就凭他35年无休止地参加科考这一点就可以判他个‘利欲熏心’的罪名。中举后,他判若两人,圆滑世故的丑态让人作呕。为了追逐名利,连自我人格都丧失了。这个人物可憎、可恨、可鄙。”针对这不同的见解,我灵机一动,立即将不同意见的同学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大赛,整个过程热烈而紧张,激起学生极大兴趣,全班进行积极主动的合作交流,力找实例反驳对方,最终得出圆满结论,不仅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对整篇课文有了深刻的体会,而且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争论中理清思路,积极思考,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毒害,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三、培养学习习惯是重点
在课堂上我教导学生学会自学,养成自学习惯。自学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会自学,是学生能独立掌握知识、运用如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对他们终身的发展将会有着很大的捉进作用。还要有思维、质疑的习惯。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会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讨论,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激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巧妙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入发展,但老师却很注意:问题如何提出,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都要精心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调动学生独立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思维、发展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参考文献:
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宣.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王晓辉,周娜.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县兔街中学)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