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意象意象、象征与结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24 浏览:18625
论文导读:说中最先出现的一个意象。荒野中一具趴在地上的尸体,除了带来整篇小说基调上的抑郁阴森外,就还作为死亡的象征将小说的人物、小说的情感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中。死亡,是小说的第一个主题。(二)野花“野花”这个词语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她漫无目的地寻找着野花,仅仅是儿的”,“她漫无边际地瞎走。狂热地寻找野花”
摘 要:20世纪西方荒诞派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短篇小说《一个黑夜》,通过描写一个老妇人与她自己的尸体相遇的事件,表达了她对人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继续了荒诞、虚无、孤独、绝望、无奈等主题。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意象,并广泛运用了象征手法,加之重复的语言,模糊的表达、混乱的结构,使小说成为了一座语言与思想的迷宫。只有理清众多的意象、丰富的象征及交叉的结构,才能将小说进行正确而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一个黑夜》;意象;象征;结构;解读
1005-5312(2013)11-0092-01

一、意象与象征

(一)尸体
尸体是小说中最先出现的一个意象。荒野中一具趴在地上的尸体,除了带来整篇小说基调上的抑郁阴森外,就还作为死亡的象征将小说的人物、小说的情感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中。死亡,是小说的第一个主题。
(二)野花
“野花”这个词语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她漫无目的地寻找着野花,仅仅是儿的”,“她漫无边际地瞎走。狂热地寻找野花”,“这说是野花遍地的时节”,“白色头颅旁边依稀可见几片拔落的野花”……的野花是老妇人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因为它代表了温情,代表了柔和,代表了希望和爱。
(三)衣服
小说中出现了几次对衣服的描写:绿色的外衣,黑色的丧服,发出瑟瑟声的长裙。人的外衣象征着外在和保护,象征了自我和安全。老妇人走过荒野时长裙发出的瑟瑟声尽管让她“感到难受”感到孤独,但也证明了她的存在——她在走着,她曾走过,而不是完全的无声无息不留一点痕迹。只有尸体的外衣是没用的,它不再给身体提供保护,它和身体一起完全地暴露在荒原之中。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四)黑影
黑影在文中也多次出现过,既是人的影子,也包括自然界的阴影。其象征意义不必多说,它和黑夜一起,悲哀、绝望、阴暗、沉重。
(五)羊羔
老妇人惊讶的发现在出生羊羔的季节里不见羊羔,内心是无比的失落。小说中有三样东西是老妇人一直在寻找的:人影、野花、羊羔。人影代表着群体和关爱,野花象征了温情,而羊羔,除了代表的富足和生气之外,还是西方基督教中自我救赎的象征。
(六)荒野
空荡荡的、荒凉寂静的原野上,没有人烟,没有野花,也没有羊羔,只有令人厌恶的身影和瑟瑟声,以及那一具没人惦记没人找寻的尸体,黄昏逼近黑夜,荒野一篇冷寂,象征了荒芜和虚无。老妇人和尸体存在于荒野之中,实际上是出于一个被遗弃的世界里。
这样,大量的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意象群,而每一个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又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整篇小说丰富的主题,具有着多重性和综合性。

二、意象的堆砌与组合

在小说的意象世界里,还有一组意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颜色的意象。小说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色彩,他们分别是、绿色、黑色和白色,它们既是各种具体物象的修饰,其本身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是明艳的颜色,它代表了希望、信心、柔和和温情,但另一面,又有着警告和注意之意;绿色代表了生命、理想和安稳,却又蕴含隐藏和被动;黑色则是厚重沉稳与死亡、隐没的象征;白色代表了纯粹和澄明,却又蕴含柔弱和冷漠。这些内涵丰富的色彩与前文分析过的意象一起,构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象征性结构体系:
这样,小说中的意象及其所指便有了具体的结构关联,通过这个表我们可以这样归纳:老妇人遍寻野花,其实是它去希望和温和的重寻,她便寻野花而不得,最终又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之中;绿色的其实是一种保护色,它象征了生命理想和安稳,但尸体上的绿色衣服,则说明此时生命的虚空和死亡的荒芜;黑夜和尸体总让人陷入悲哀和绝望之中;白发点明了老人生命之暮色,而白色的羔羊遍寻不得,则是自我救赎的不可行。总之,这些意象的堆砌与组合,共同突出了老妇人与尸体遭遇时的焦虑、虚无、悲哀以及绝望无奈的综合感受。

三、小说的结构

(一)重复的语言

1、三“吻合”

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吻合”。第一次的“乍看也吻合”出现在老妇发现尸体、具体观察尸体之后。这时,我们还不知“吻合”之所指。及至看到“假设碰巧有第三者路过他只能见到躯体……乍看也吻合。”这几句时,我们就会明白,“吻合”指的是老妇与尸体的吻合——即他们的身体、衣服的吻合,也就是说,老妇其实是与她自己的尸体相遇,这就具有了情节的荒诞型。
还有一次“吻合”是在结尾:“一切显得吻合”。这里,再次暗示了老妇人其实是与她自己论文导读:出了荒诞、虚无、孤独、绝望和无奈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的存在与人生意义的思考。参考文献:马丁·艾斯林著.王绍祥译.贝克特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左静.当死亡遇见死亡——试分析贝克特《一个黑夜》中的荒诞性.文学与艺术,第三卷第一期.陈焜.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叶青
的尸体相遇,不过,此处的“吻合”还在说明小说中描写到的老妇过去——现在所经历的事情、场景的相似性。这又突出了单调性,语言的重复又变成了场景的重复,而最终作者想突出的,则是老妇整个人生经历的空虚单调无意义,一切事物“不过如此而已”。

2、三“惊奇”

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这是她出门第三桩吃惊事情,因为这说是野花遍地的时节”。老妇共遇到三件令她吃惊的事,从全文来看,这三件事分别是:想见到人却遇到了一具尸体;出生羊羔的季节却不见羊羔;野花盛开的时节却没有野花。这里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只有死亡,只有黑夜笼罩了老妇。她寻遍事物去遍寻不得,也暗示了她已经死去:它不再如往常一样能拥有鲜活的生命气息,陪伴她的,只有死亡的永夜。

3、三“不见”

小说中出现了这样的排比:“终不见人烟。终不见羊羔。终不见野花。”这是一系列“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后还盘旋在老妇心中的疑虑:所有东西都不在了,老妇终于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所有象征生命迹象的事物都不在了,难道自己也不存在了,难道那具尸体就是我自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没有谁惦记他。没有谁寻找他”,生与死都一样地无意义,唯有孤独,唯有虚无,唯有绝望,才与“我”不弃不离!

(二)跳跃的思维

这篇小说的思维具有极大的跳跃性:老妇人由发现尸体想到天色,再想到羊羔和野花,有现在想到过去在回到现在,将现实与回忆、时间与空间、实际所见与想象中的东西全部糅合在一起,使读者在初看之下不明所以。其实,作者故意将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让文章显得杂乱无章,除了写作手法的原因外,还与它主题的多义性相对应:如前所述,这篇小说具有多个主题,在这么短的小说中要将他们全部表达出来,语言和叙述上的“含混”往往能助其达到这种多重意蕴的效果。
综上,萨缪尔·贝克特的《一个黑夜》通过众多的意象、具体的象征、独特的结构,描写一个老妇与她自己的尸体相遇时的独特感受,突出了荒诞、虚无、孤独、绝望和无奈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的存在与人生意义的思考。
参考文献:
[英]马丁·艾斯林著.王绍祥译.贝克特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左静.当死亡遇见死亡——试分析贝克特《一个黑夜》中的荒诞性[J].文学与艺术,第三卷第一期.
[3]陈焜.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4]叶青.荒诞派大师贝克特[J].大家,1998(04).
[5]刘作晶.现代文明两难境地下的荒诞[J].社会与法制,2008(12).
[6]贾福生、高丽萍.在写作中生成的“不可感知”——评塞缪尔·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动[J].汕头大学学报,2004(6).
[7]李咏璋、梁玉莹.贝克特——勇于超越的背叛者[J].考试周刊,2009(38).
[8]李嘉宝.贝克特的荒诞人物及其哲学基础[J].文学,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