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俱进与“思”俱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91 浏览:13749
论文导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透过一道期末考试题对课堂教学反思,探讨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焕发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参与度;能力提升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但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即使再成功的教学也有难掩的瑕疵.去年市期末统考首次将学生的答题情况作了详细的反馈,本人在分析每位学生的解题及得分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有助于今后教学的改进与提高.
研究成绩的反馈数据,其中感悟最深的是期末统考中的解答题第一题:已知p:方程x2k-4+y2k-6=1表示双曲线,q:过点M(2,1)的直线与椭圆x25+y2k=1恒有公共点,若p∧q为真命题,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该题总分6分,放在解答题第一题说明是基础题,难度不大,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应该得分.同时在考前复习时同类型的问题出现过不下三次,每次详细地给学生分析了,仔细地把解题过程板书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重视这类问题.全班44人,最后的成绩是班级平均分为3.9分,得满6分的6人,得5分的16人,得4分的7人,得3分的4人,得2分的9人,得1分的1人,得0分的1人.其中有两个总分在班级排名第二、第四的学生这一题只得了4分,甚至有3个原先成绩在班级排名前十的学生只得了2分.这样的成绩的确是出人意料,同时也暴露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教之以道,授之以渔,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刚教书的前几年还会思考从学生角度会怎样想的,学生会怎么解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教材渐渐地熟悉了,而与学生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鲜少去思考这些问题了.大多在上课时,我们教师会把自己所知道的按照自己所想的“直接”教授给学生.就像在平时上课讲解这类问题时,直接就给出了这一题的常规解法:先解出p,q各自为真命题时的k的取值范围,再取它们的交集.而在分析命题p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命题q为真命题时自己主导的因素占的比较大.这时学生就好比是观看者,机械地模仿去做,没有真正学会问题的分析过程,从而导致错了又做,做了又讲,讲了还错.可作为教师的我们还“乐此不疲”,或者在上课中又重新讲,重新板书,或者在课堂中批评一下某某同学讲了这么多遍怎么还不会等等.殊不知我们在做着大量无效的重复工作,原因就在于没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同时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新课改已经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他们能终身受益.然而“授之以鱼”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忽视了学生的困难,最终导致学生能力的丧失.
前进因而在该考题的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准解题的切入点,即p,q两个命题为真命题时满足的条件.在p命题为真命题时,不要直接给出双曲线所满足的条件,可引导学生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对比,让学生自己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条件.对于命题q是真命题是本题的解题关键,即如何把过定点的直线与椭圆始终有公共点之间找到一个不等关系,这时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尤其是其“半成品”,也许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想到设出直线方程,然后联立方程组利用睦辞蠼 .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大家一起来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困难的所在.当学生认真分析后,普遍感到困难,再提示学生从点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上探索解题方法,同样也可由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同时,在题目解决后,再适当点评使学生明确问题出在哪里,怎样解决问题,体现怎样的方法和思维,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论文导读:
.

二、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反思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不一定吸引每一个学生,对讲授内容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很容易开小差,甚至连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例外.前面所提到的总分排名在班级第二、四的学生就是这种情况.在该题得满分的6个同学中,有两个同学是数学成绩以及各学科总分也不大理想的,他们都能得满6分,更加说明了该题并不存在难度问题,但许多的尖子生反而没有得到理想的分数.这不得不让我思考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问题.很多时候就知识本身而言并不难理解和消化,而是在于学生有没有参与知识产生的过程,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真正地作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被动,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或者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的发展,再多的讲与练只是徒增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甚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其参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 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兴奋,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