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滑坡嘉(农)燕(岗)路滑坡及变形治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11-20
作者:用户投稿本站原创
点赞:9889
浏览:36661
论文导读:
摘要:公路滑坡及变形不仅对公路的交通运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针对嘉(农)燕(岗)路滑坡及变形的工程实况,在开展滑坡区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工作上,探讨了治理嘉(农)燕(岗)路滑坡及变形的方案。
关键词:嘉(农)燕(岗)路 滑坡 变形 治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山区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滑坡及变形等地质灾害日益严重,不仅对公路的交通运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嘉燕公路位于峨眉山市桂花源于: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桥镇,为新建的重丘二级公路。公路建设过程中,在K1+350~900m段的深路堑开挖时,因暴雨因素的影响,诱发了线路左侧路堑边坡产生滑坡及坡体变形,现最大影响坡体长度约100m,造成该侧大量耕地破坏,并威胁到220KV天沫一二线15#输电线路铁塔。针对这一严峻形势,笔者在开展滑坡区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工作上,结合滑坡区场地稳定性及滑坡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一系列方案来加强嘉(农)燕(岗)路滑坡及变形的治理。
滑坡的地形地貌
该段线路区地貌上属构造剥蚀深丘中段部位,微地貌为斜坡及宽缓冲沟;原始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势呈斜坡坎状,其总体坡向南西,总体坡度约10~20度。区域地质属单斜构造;基底岩层总体倾向北西,倾角在15~30度变化。
Ⅰ变形高边坡区:变形高边坡分布在里程约K1+380~500m,总体高度约50m,总体长度约120m。该段现状局部段(约K1+420~440)的第台面出现裂缝及小的垮塌。
Ⅱ滑坡区:该滑坡位于里程约K1+550~810段,沿斜坡横向滑体宽度约103m,纵向上滑体长度约248m。滑体厚度1.50~8.00m,滑向方向约14°。坡体已明显滑移,且滑面深度随里程增大而增大。
Ⅲ铁塔区变形边坡区:铁塔区变形边坡位于里程约K1+820~890段,总体高度约23m,总体长度约70m。该段未出现明显滑移,但上一级开挖边坡坡面鼓胀明显,且铁塔后侧已见明显变形裂缝。
变形成因分析
Ⅰ变形高边坡区、Ⅱ滑坡区及Ⅲ铁塔区变形边坡区的形成均与地形地貌条件、人类工程作用、水及暴雨的作用密切相关。首先,Ⅰ变形高边坡区、Ⅱ滑坡区及Ⅲ铁塔区变形边坡区原均为浅丘斜坡,为顺向坡,在顺向构造裂隙处,较易形成软弱结构面,构成潜在滑面。其次,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边坡开挖、爆破震动等。施工期间的爆破震动在一定范围内对斜坡土体形成多次较强震动,诱发斜坡失稳,稳定性逐步降低。再者,自然条件对斜坡的影响主要是突降连续暴雨及表水下渗对坡体的影响。诱发部分岩体鼓胀,局部甚至塌落,形成滑坡。
加快坡体变形,并产生滑移失稳,危及斜坡区前缘正在开挖的路堑、坡体后缘输电铁塔安全。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地区相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经验,治理方案分三段布置。具体分析如下:
二是设置格构式锚杆挡墙。格构式锚杆挡墙的设置可利用格构式锚杆框架结构所采用的小间距、小吨位锚杆及连续格构梁柱构件,从而使格构梁柱受力较均匀,适合松散堆积体滑坡治理的需要,同时也起到深层抗滑和浅层护坡的作用。
三是喷锚。采用喷锚网支护治理方案,可提高边坡岩土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刚度,实现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增强。
二是填堵变形裂缝。治理工作中,应在该滑坡区设置长期变形监测点,对坡体的变形进行长期监测,对滑坡后缘裂缝进行连续监测,并填堵变形裂缝,防止雨水渗入对坡体的稳定性造成更大的影响。
三是在滑坡体前缘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或排桩式锚杆挡墙。重力式挡土墙采用分段隔空开挖,开挖验收后立即施工至场平以上2米左右后,再开挖预留空挡段,开挖的土方就回填在已建档墙后面,分层碾压回填,尽量减小坡体再次滑动的动力因素。同时,排桩式锚杆挡墙也是一种良好的支护措施,治理工作中主要依据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建立双支点排桩锚杆挡墙,可发挥有效的支护作用,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一是设置抗滑桩。抗滑桩的工作原理主要是依靠下部埋入滑动面以下的桩提供抗力,阻止上部土体的滑动。抗滑桩施工中应加强护壁工作;当桩内地下水不易抽干时需采用水下浇注砼成桩,并严格控制孔底沉渣不超标,砼灌注应连续,防止断桩;同时确保桩端嵌入持力层设计深度,确保满足抗滑及抗倾覆要求。
二是卸载。卸载的主要目的是实施削坡减载措施治理方案,削坡取土,减缓滑坡体坡面,稳定边坡。
参考文献:
王善林,王建平,马进宇. 山区公路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滑坡治理研究[J]. 交 通科技,2013(1):97-100
廖隽. 卸载法在治理公路土质挖方滑坡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2012,38(34):172-173
摘要:公路滑坡及变形不仅对公路的交通运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针对嘉(农)燕(岗)路滑坡及变形的工程实况,在开展滑坡区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工作上,探讨了治理嘉(农)燕(岗)路滑坡及变形的方案。
关键词:嘉(农)燕(岗)路 滑坡 变形 治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山区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滑坡及变形等地质灾害日益严重,不仅对公路的交通运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嘉燕公路位于峨眉山市桂花源于: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桥镇,为新建的重丘二级公路。公路建设过程中,在K1+350~900m段的深路堑开挖时,因暴雨因素的影响,诱发了线路左侧路堑边坡产生滑坡及坡体变形,现最大影响坡体长度约100m,造成该侧大量耕地破坏,并威胁到220KV天沫一二线15#输电线路铁塔。针对这一严峻形势,笔者在开展滑坡区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工作上,结合滑坡区场地稳定性及滑坡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一系列方案来加强嘉(农)燕(岗)路滑坡及变形的治理。
一、滑坡区工程地质勘察
为更准确的论证嘉燕路滑坡区场地的稳定性及滑坡发展趋势,本次勘察工作主要对滑坡的地形地貌、滑坡区地层结构及岩性、地质构造及地震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内容进行了勘察。勘察结果如下:滑坡的地形地貌
该段线路区地貌上属构造剥蚀深丘中段部位,微地貌为斜坡及宽缓冲沟;原始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势呈斜坡坎状,其总体坡向南西,总体坡度约10~20度。区域地质属单斜构造;基底岩层总体倾向北西,倾角在15~30度变化。
2、滑坡区地层结构及岩性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滑坡区地层结构呈两大类3层结构,由上至下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全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中生界侏罗系中统遂宁组(J2sn)岩层。3、地质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场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不均衡抬升、老构造不同程度的复活和地震。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7-2008),场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对应的特征周期为0.354、水文地质条件
线路滑坡区位于斜坡中部,区内未见明显的地表积水及流水沟谷,故滑坡区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同时,因地形坡度总体不大,利于地表水入渗。因此地表水对路堑边坡稳定性影响大。滑坡区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补给源主要是降水。二、滑坡及变形区的规模、特征及成因分析
1、滑坡及变形区的规模及特征
在公路滑坡及变形区的规模及特征的分析上,主要从滑坡体变形范围及变形特征结合分布范围可分为三部分进行分区描述:Ⅰ变形高边坡区:变形高边坡分布在里程约K1+380~500m,总体高度约50m,总体长度约120m。该段现状局部段(约K1+420~440)的第台面出现裂缝及小的垮塌。
Ⅱ滑坡区:该滑坡位于里程约K1+550~810段,沿斜坡横向滑体宽度约103m,纵向上滑体长度约248m。滑体厚度1.50~8.00m,滑向方向约14°。坡体已明显滑移,且滑面深度随里程增大而增大。
Ⅲ铁塔区变形边坡区:铁塔区变形边坡位于里程约K1+820~890段,总体高度约23m,总体长度约70m。该段未出现明显滑移,但上一级开挖边坡坡面鼓胀明显,且铁塔后侧已见明显变形裂缝。
变形成因分析
Ⅰ变形高边坡区、Ⅱ滑坡区及Ⅲ铁塔区变形边坡区的形成均与地形地貌条件、人类工程作用、水及暴雨的作用密切相关。首先,Ⅰ变形高边坡区、Ⅱ滑坡区及Ⅲ铁塔区变形边坡区原均为浅丘斜坡,为顺向坡,在顺向构造裂隙处,较易形成软弱结构面,构成潜在滑面。其次,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边坡开挖、爆破震动等。施工期间的爆破震动在一定范围内对斜坡土体形成多次较强震动,诱发斜坡失稳,稳定性逐步降低。再者,自然条件对斜坡的影响主要是突降连续暴雨及表水下渗对坡体的影响。诱发部分岩体鼓胀,局部甚至塌落,形成滑坡。
三、治理方案
目前滑坡整体处于蠕动挤压变形阶段,不合理工程活动(加载、开挖坡体或放炮震动等)、降雨冲刷、地表水渗透软化、地震等外动力作用影响下会进一步论文导读:,对坡体的变形进行长期监测,对滑坡后缘裂缝进行连续监测,并填堵变形裂缝,防止雨水渗入对坡体的稳定性造成更大的影响。三是在滑坡体前缘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或排桩式锚杆挡墙。重力式挡土墙采用分段隔空开挖,开挖验收后立即施工至场平以上2米左右后,再开挖预留空挡段,开挖的土方就回填在已建档墙后面,分层碾压回填,尽量减小加快坡体变形,并产生滑移失稳,危及斜坡区前缘正在开挖的路堑、坡体后缘输电铁塔安全。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地区相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经验,治理方案分三段布置。具体分析如下:
1、Ⅰ变形高边坡区的治理
一是设置截排水沟。滑坡的稳定性与水的影响密切相关,Ⅰ变形高边坡区由于场区地表水汇水面积较大,因此在治理工作中应设置截排水沟,加强对地表水的合理疏排及坡面防水工作,防止地表水下渗软化滑坡土体。本工程截排水沟的设置是在滑坡后缘,公路内侧设置2m高毛石砼挡墙,坡脚设置排水沟,坡顶设置截水沟。二是设置格构式锚杆挡墙。格构式锚杆挡墙的设置可利用格构式锚杆框架结构所采用的小间距、小吨位锚杆及连续格构梁柱构件,从而使格构梁柱受力较均匀,适合松散堆积体滑坡治理的需要,同时也起到深层抗滑和浅层护坡的作用。
三是喷锚。采用喷锚网支护治理方案,可提高边坡岩土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刚度,实现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增强。
2、Ⅱ滑坡区的治理
一是设置截排水沟。与Ⅰ变形高边坡区截排水治理方案相同,在该路区滑坡后缘设置截排水沟,控制地表水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二是填堵变形裂缝。治理工作中,应在该滑坡区设置长期变形监测点,对坡体的变形进行长期监测,对滑坡后缘裂缝进行连续监测,并填堵变形裂缝,防止雨水渗入对坡体的稳定性造成更大的影响。
三是在滑坡体前缘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或排桩式锚杆挡墙。重力式挡土墙采用分段隔空开挖,开挖验收后立即施工至场平以上2米左右后,再开挖预留空挡段,开挖的土方就回填在已建档墙后面,分层碾压回填,尽量减小坡体再次滑动的动力因素。同时,排桩式锚杆挡墙也是一种良好的支护措施,治理工作中主要依据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建立双支点排桩锚杆挡墙,可发挥有效的支护作用,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3、Ⅲ铁塔区变形边坡区的治理
Ⅲ铁塔区变形边坡区的治理除了在变形边坡后缘设置截排水沟、填堵变形裂缝、在变形边坡坡体上或前缘采用格构式预应力锚索挡墙方案或板肋式锚杆挡墙方案外,还可采取如下两种方案:一是设置抗滑桩。抗滑桩的工作原理主要是依靠下部埋入滑动面以下的桩提供抗力,阻止上部土体的滑动。抗滑桩施工中应加强护壁工作;当桩内地下水不易抽干时需采用水下浇注砼成桩,并严格控制孔底沉渣不超标,砼灌注应连续,防止断桩;同时确保桩端嵌入持力层设计深度,确保满足抗滑及抗倾覆要求。
二是卸载。卸载的主要目的是实施削坡减载措施治理方案,削坡取土,减缓滑坡体坡面,稳定边坡。
参考文献:
王善林,王建平,马进宇. 山区公路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滑坡治理研究[J]. 交 通科技,2013(1):97-100
廖隽. 卸载法在治理公路土质挖方滑坡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2012,38(34):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