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放权碳排放权交易方式比较与中国碳排放权市场设计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79 浏览:19560
论文导读:2)建设信息化交易平台,交易历程便捷。(3)经过长期筹备与试运作,为正式交易积累了丰富经验。差别主要体现在市场类型、交易对象、配额分配和产品种类等。2、EUETS和CCX不同交易方式下形成不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EUETS下,市场非对称效应非常显著,EGARCH(1,1)-t模型均适合EUA两阶段估计与预测,但是形成机制差别
摘要: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进展面对的紧迫不足。1992年,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持的“联合国环境与进展会议”上,155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不足开展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为了落实该公约,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通过了针对发达国家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明确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不足的新路径,为全球碳交易市场打开了大门。作为强制性减排方式和自愿性减排方式的典型,欧洲碳排放交易系统(EU ETS)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分别于2005年和2003年开始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探讨。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早缔约国之一和《京都议定书》的坚定支持者,2009年11月,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制约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1年我国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了探讨和设计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本论文借鉴国际经验和实践开展探讨。首先,总结梳理了国际碳交易市场建立基础和条件。其次,分别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为代表浅析了强制性和自愿性减排两类交易方式的适用条件、交易对象、配额分配、交易方式、时间安排、协调与监管等内容。再次,利用GARCH、 EGARCH等GARCH族模型探讨两类方式下碳交易形成机制,归纳特点,比较异同。接着,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方差方程等技术,检验两种方式下影响因素,比较异同,解释形成机制差别的理由。最后,根据国际碳交易市场设立基础与条件、交易方式、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探讨结论,设计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气候谈判最终目标及基本原则,开始了国际气候谈判与碳减排合作的历程。在该公约指引下,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等重要减排法律文件,形成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但是,各国在应对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谈判历程中立场不同,主要有着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之间和进展中国家内部三类不同利益诉求,导致了减排目标设定与配额分配、资金技术援助方式与数额等差别,形成了各类方式。在以上背景下,围绕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计,本论文得到了以下结论:1、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以欧盟为代表的强制易系统和以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为代表的自愿易系统两类主要交易方式。EUETS是强制性减排方式典型。该方式是在总量与制约原则下,以法律和制度健全、协调监管机制改善为前提采取的碳交易方式。它分阶段开展,市场范围和减排内容渐进式扩大,以重点行业逐步涵盖所有领域,配额分配免费发放与拍卖相结合、逐步提升拍例,具有管制时间上的阶段性、综合管理上的分权性、交易方式上的综合性、调控手段上的市场化等特点。CCX是自愿性减排方式的代表。该方式是在自愿原则下,广泛吸纳会员并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契约进行强制减排的方式。它分阶段开展,每个阶段设定不同的基准线和减排目标,由交易所负责交易产品开发、平台建设和市场监管,具有自愿性和自律性、以排放总量制约基准线为基础的减排权贸易、市场的公开透明性和交易形式的便捷性、核证核查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等特点。两者共同点包括:(1)建立了明确清晰法律依据。(2)建设信息化交易平台,交易历程便捷。(3)经过长期筹备与试运作,为正式交易积累了丰富经验。差别主要体现在市场类型、交易对象、配额分配和产品种类等。2、EU ETS和CCX不同交易方式下形成不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EU ETS下,市场非对称效应非常显著,EGARCH(1,1)-t模型均适合EUA两阶段估计与预测,但是形成机制差别较大。减排第一阶段EUA及其收益的波动性显著大于第二阶段。在CCX下,减排第一阶段交易对正面和负面消息的反应程度不同,适用EGARCH(1,1)-t模型;第二阶段合约对正面和负面消息反应程度较一致,适用GARCH(1,1)-GED模型。交易形成机制也有着不同。同时,第一阶段及其收益的波动性显著大于第二阶段。两类方式相同点包括:第一,第一阶段波动性均较大,且都大于本方式第二阶段。第论文导读:无论哪个阶段,受政策和制度影响的配额供给是交易最重要影响因素,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也将影响配额,天气因素影响不显著。浅析各类影响因素发现,受政策和制度上一页1234下一页
二,EGARCH(1,1)-t模型均适合两类交易方式第一阶段估计与预测,这说明在第一阶段两类方式市场非对称效应都较强。差别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形成机制不同。EGARCH(1,1)-t模型适用强制性减排不同阶段的估计与预测,但是仅适用自愿性减排第一阶段,说明强制性减排下市场非对称效应大于自愿性减排。其次,两个交易方式下波动性差别很大。各阶段波动性以大到小依次是强制性减排第一阶段、自愿性减排第一阶段、自愿性减排第二阶段和强制性减排第二阶段。总的来说,自愿性减排波动性大于强制性减排。3、EU ETS和CCX不同交易方式下碳排放权交易影响因素有着差别。在EU ETS下,受政策和制度影响的配额供给是交易最重要影响因素,但是随着政策与交易制度的改善,影响程度逐渐变小。EUA也受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影响。煤炭第一阶段有负影响,二阶段影响不显著;原油和天然气有正影响,尤其是第一阶段的子阶段一非常显著。煤炭对EUA影响大于原油和天然气。风速、温度和降水等天气因素对EUA的影响不显著。在CCX下,第一阶段交易影响因素主要是受政策和制度因素影响的配额供给,且随时间推移有增强走势,但是远小于EU ETS第一阶段。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因素与风速、温度和降水等天气因素的实证结果不显著。第二阶段能源是最大影响因素,三种主要能源影响度由大至小依次是天然气、原油、煤炭,且风速、温度和降水等天气因素影响非常显著。两方式既有相同也有着差别。受政策和制度因素影响的配额供给一直是影响碳排放权交易非常重要影响因素。差别体现为3个方面:首先,受政策和制度因素影响的配额供给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在EU ETS下,无论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受政策和制度因素影响的配额供给因素一直是最重要影响因素。在CCX下,第一阶段受政策和制度因素影响的配额供给因素是唯一显著的影响因素,且影响力越来越大;第二阶段该因素影响小于能源因素。其次,能源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在EU ETS下,能源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煤炭。而CCX下,能源是最大影响因素,且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天然气。第三,天气因素影响不同。在EU ETS下天气因素的影响不显著,但是CCX下三个天气因素在第二阶段均显著。4、总结和借鉴欧洲EU ETS和美国CCX论述和实证探讨设计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计分4个方面。(1)市场建设基础与条件。全国必须就开展碳交易,实行总量与制约原则达成共识。同时,在我国开展碳交易历程中将遇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发达地区之间、欠发达地区内部等若干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利益诉求将引发减排目标设定、配额分配、资金技术援助方式与数量等若干矛盾。(2)交易方式设计。中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国既没有达成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共识,也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系统和改善的协调监管机制,不适合一开始就建设强制性碳交易市场,起步阶段应该是进展自愿易市场。根据国际经验,通过开展自愿易积累经验,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向强制性减排市场过度。所以,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历程。交易方式设计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愿减排,第二阶段是强制减排。(3)形成机制。将经历4个步骤:第1步是自愿性减排第一阶段,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非对称效应显著,且波动性较大。第2步是自愿性减排第二阶段,市场基本不有着非对称效应,波动性相对前一阶段变小。第3步是强制性减排第一阶段,市场非对称效应再度显著,波动性达到最大。第4步是强制性减排第二阶段,也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最终状态。市场非对称效应很显著,波动性趋小,是最小的阶段。(4)影响因素。我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将受政策和制度因素影响的配额供给、经济增加、能源、天气、减排成本等因素影响。其中,在自愿性减排方式下,两个阶段最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受政策和制度因素影响的配额供给与能源,风速、温度和降水等天气因素也有着相对较小的影响。在强制性减排方式下,无论哪个阶段,受政策和制度影响的配额供给是交易最重要影响因素,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也将影响配额,天气因素影响不显著。浅析各类影响因素发现,受政策和制度论文导读:4第三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基础与条件54-753.1全球气候变化及碳排放近况54-583.2国际社会推动碳减排的共识58-663.2.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58-603.2.2国际社会气候谈判历程及成果60-643.2.3京都机制下的国际碳排放贸易64-663.3国际气候谈判各方利益诉求及主要矛盾66-733.3.1各成员国的利益诉求66-683.
因素影响的配额供给是主观可控因素,在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历程中,必须建立良好的政策系统和交易制度保证配额科学供给,引导形成合理的碳交易。在我国,能源也可进行一定调控。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业务开展,应划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第一阶段,2012-2015年,开展业务包括CDM业务、开展能效指标和其它环境权益交易、制定规则和进行宣讲培训。第二阶段,2015-2020年,开展期货、期权交易,开展自愿减排。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适时开展基于配额的强制性减排业务。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论文EU论文ETS论文CCX论文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8
ABSTRACT8-17
第一章 导论17-40

1.1 探讨背景与作用17-20

1.1 探讨背景17-18

1.2 探讨作用18-20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20-36

1.2.1 排污权交易探讨20-25

1.2.2 碳排放权交易探讨25-31

1.2.3 金融资产波动探讨31-36

1.3 探讨内容与策略36-38

1.3.1 探讨内容与论文框架36-37

1.3.2 探讨策略37-38

1.4 特点与革新点38-40

第二章 碳排放权交易论述综述40-54

2.1 新制度经济学相关论述40-44

2.

1.1 产权论述与科斯定理40-43

2.

1.2 交易费用论述43-44

2.2 环境经济学相关论述44-49

2.1 环境容量与环境空间特点44-46

2.2 公地悲剧与外部性46-49

2.3 金融资产交易论述49-53

2.3.1 传统金融论述49-50

2.3.2 现代金融论述50-53

2.4 本章小结53-54

第三章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基础与条件54-75

3.1 全球气候变化及碳排放近况54-58

3.2 国际社会推动碳减排的共识58-66

3.

2.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58-60

3.

2.2 国际社会气候谈判历程及成果60-64

3.

2.3 京都机制下的国际碳排放贸易64-66

3.3 国际气候谈判各方利益诉求及主要矛盾66-73

3.1 各成员国的利益诉求66-68

3.2 主要矛盾及解决案例68-73

3.4 本章小结73-75

第四章 国外碳排放权交易方式比较75-98

4.1 世界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近况75-80

4.

1.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分布75-78

4.

1.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78-80

4.2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80-87
4.

2.1 进展历程与近况81-82

4.

2.2 运作方式与成就82-85

4.

2.3 主要特点85-87

4.3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87-93
4.

3.1 进展历程与近况87-88

4.

3.2 运作方式与成就88-92

4.

3.3 主要特点92-93

4.4 EU ETS与CCX的比较93-96

4.1 共同点93-94

4.2 差别点94-96

4.5 本章小结96-98

第五章 基于GARCH族模型的碳排放权交易形成机制比较探讨98-159

5.1 碳交易走势描述浅析98-106

5.

1.1 EU ETS走势描述浅析98-100

5.

1.2 CCX走势描述浅析100-106

5.2 GARCH族模型回顾106-111
5.

2.1 ARCH模型106-108

5.

2.2 GARCH模型108-109

5.

2.3 EGARCH模型109-110

5.

2.4 GARCH模型扰动项分布假设110-111

5.3 基于EU ETS和CCX的实证比较探讨浅析111-157
5.

3.1 实证策略和标准111-113

5.

3.2 样本数据定义113-114

5.

3.3 实证设计114

5.

3.4 EUA和CFI对数收益浅析114-122

5.

3.5 样本预测试122-135

5.

3.6 样本估计、预测和比较浅析135-157

5.4 本章小结157-159
第六章 碳排放权交易影响因素探讨159-192

6.1 碳排放权交易影响因素的论述浅析159-164

6.

1.1 供给方面因素159-162

6.

1.2 需求方面因素162-163

6.

1.3 市场影响因素163-164

6论文导读:
.2 基于EU ETS和CCX的实证比较探讨164-190
6.

2.1 实证设计原则164-165

6.

2.2 样本、数据与变量设计165-169

6.

2.3 探讨样本的基本描述169-174

6.

2.4 实证策略与设计174-176

6.

2.5 实证检验历程与结果比较浅析176-190

6.3 本章小结190-192
第七章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计192-213

7.1 我国碳交易历程与近况192-197

7.

1.1 中国碳减排进展历程与CDM交易近况192-193

7.

1.2 国内主要交易所193-197

7.2 我国碳交易市场不足与国际市场的启迪197-201
7.

2.1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足198-199

7.

2.2 国际碳交易市场对我们的启迪199-201

7.3 中国碳交易所设计及路线图201-209
7.

3.1 碳交易所设计201-207

7.

3.2 碳排放权业务路线图207-209

7.4 碳排放权交易所组织设计209-210
7.

4.1 机构组建案例209

7.

4.2 股权结构安排209

7.

4.3 治理安排209

7.

4.4 内部机构设置209-210

7.5 本章小结210-213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213-217
8.1 主要探讨结论213-215
8.2 不足与展望215-217
参考文献217-229
致谢229-231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探讨成果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