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浅谈思品课有效课堂提问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30 浏览:20336
论文导读:
课堂提问贯穿于思品课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向45分钟要效率就要精心设置问题、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开展有效的课堂提问。

一、问在学生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学得轻松而又高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置问题。如我在教学《学会尊重他人隐私》一框时,就设置了个案例:中学生小周吞食安眠药,原因是因为她日记中的“秘密”被母亲偷看并遭到母亲的责骂,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案例中母亲的行为有没有侵犯女儿的隐私?(2)你怎样评价案例中主人公的行为?被偷看日记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所以讨论气氛特别活跃,答案也多种多样,有的学生谴责母亲不尊重孩子隐私、教育方法单一导致了这场悲剧;也有学生指出小周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不会换位思考、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还有同学分享了自己处理该类事的经验办法等。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是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7ctime.com
培养学生解决父母与子女的代沟问题提供能力,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此外,一些时政热点事件、焦点问题往往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在教学中要善于选取些典型的事件,注意问题的趣味性,这样既能使课堂充满时代性,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

二、问在旧知与新知的衔接点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发展或综合,同时又是后继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精心设置问题,搭建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如在教学《护佑生命安康》一课时,学生已具备前一课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知识基础,我就结合社会热点校车安全事故提出以下问题:(1)校车安全事故带来哪些不良影响?(2)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角度谈谈怎样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3)当你发现有不合格的车辆在拉载学生,你会怎么办?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中实现知识的迁移,顺利学习状态。在旧知与新知的衔接点提问时要明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能达到的问题。

三、问在知识重难点

能否突出重点,廓清难点是评价一节思品课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难点设问,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讨论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如在《让人三尺又何妨》一框中,“宽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这一知识点对初一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是本课的难点。我通过一则新闻事件:如皋司机殷红彬救助被撞老人反被诬陷,好在车内的监控录像还了他的清白,事后,老太太及家人对其错误言行向殷红彬赔礼道歉。第一个问题是:殷红彬会宽容他们吗?第二个问题是结合殷红彬的话“肯定还是会去救的。她那么大年纪,又受了伤。想想假如倒在地上的是我的亲戚或妈妈,不救怎么行?”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不仅廓清了难点,而且学会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帮助别人,增进了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情感。围绕重难点提问要注意紧扣教材,提问要有层次性,由简到难,逐步推进;提问要有启发性,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或思维受阻时,教师要及时提问加以引导启发;此外,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探究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四、问在情感共鸣点

在思品课堂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引领着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把明理和情感激发统一起来。如在学习《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时,用一段视频材料导入:台湾2010年最感人公益广告《母亲的勇气》,其内容大致是:一位台湾母亲首次远离家乡,一句外语都不会说,独自搭乘飞机三天,飞过三个国家,经过三万两千公里,还经过多次转机,只希望能为在委内瑞拉刚生产完的女儿烹煮鸡汤。看完视频,学生非常感动,我适时提问:这位母亲是怎么做到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她对女儿的爱,从而自然地引入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避免了简单的说教,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在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设置情境,运用多媒体材料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和学生一起探讨,从而实现情知行合

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问在动态生成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前预设和课中生成的动态过程。课前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预设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论文导读:
做好充分的预案;教案的设计上要富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要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和处理突发事情的应变能力。如在学习《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我利用教材案例:老人含辛茹苦将6个儿子养大,可儿子却不尽赡养义务,村人调解无效后告上法庭的事件,提出两个问题:(1)儿子拒绝赡养老人的行为,为什么会激起村里人的义愤?(2)在法庭调解无效后,为什么要依法进行判决?学生思考后明确了道德和法律的不同,实施依法治国的必要性等。学生还在讨论分析中生成了几个观点,如:应该对这几个不孝子加大惩罚力度;法院虽然判决强制要求儿子尽孝,但儿子并不能做到自觉孝敬,说明法律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我先不作评价,而是提出一个问题:道德和法律哪个更重要?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开展小小辩论会,帮助学生澄清知识上的误区,培养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