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诗情用诗意解读诗情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038 浏览:32523
论文导读: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即便是叙事或意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感情,才能生动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无论是古典诗的诗情画意还是现代诗的清新淡雅,都有浓浓的诗意感染读者。
对于中学生来说,诗歌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7ctime.com
的学习始终是一个难点,不好懂,还要背,弄得疲惫不堪,根本谈不上去体会诗意,感受诗美。因此,我在教授诗歌时非常注重用诗意去感染学生,用诗意解读诗情。先说现代诗歌。
前几天,刚好教授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乡愁》。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中我尽量体现其诗意。首先,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悟"乡愁"。
其次,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在课堂上,我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乡愁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所以教学时我注重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但在读了两遍之后,学生仍不得要领,所以我范读诗歌,感染学生。(读《乡愁》),通过这样的朗读,小步轻迈,使学生的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这样一来,学生对乡愁的浓浓诗意有了一些了解,但学生毕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就像余光中说的:"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因此学生朗读也是单薄的,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感悟这种乡愁,我和学生一起做"换字游戏",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换成"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大家再来读一读,学生立刻感觉到,七嘴八舌地说:"不好不好,这样就没有诗意啦"。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小小的,窄窄的等词语恰恰表现了深深的,浓浓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家国之思。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更深地理解了其中的诗意。
再和席慕容的《乡愁》对比: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异同,同样的乡愁,不同的表达,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到诗歌丰富的意境。
拓展训练中,师生共同回顾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的乡愁的诗句。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这样,在浓浓的诗意中,学生学习了乡愁,体会了乡愁,在将来的生活中也学会了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乡愁。
古典诗歌的教学也一样,在教学要体现诗意,感受诗美。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最重要的是因为它有诗意。不论是慷慨激昂也好,婉转抑郁也罢,每一首诗总有它独到的"意"所在。如果把这"意"抽掉了,只剩下文字符号,那么再华丽的文字也将失去其生命力。因此,诗歌教学,就要教出一点"诗意",学出一点"美感"来,让"诗意"弥漫课堂,让"美感"熏陶心灵。但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仅仅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解诗歌的意境。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 "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1. 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比如讲《天净沙 秋思》时我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源于:大学生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