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课堂教学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025 浏览:135118
论文导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四大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的提出,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读写分析能力及文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在教学中应本着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辅以适当引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分析与文学探究能力。

一、细抓课本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想象探究写作能力

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故乡》一文。对于这篇文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并体会社会的炎凉,感受小说环境中的人情世故,从而揭示当时的社会问题是主要目的。这其中,作者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仔细分析少年润土与中年润土的外貌特征,并提出问题“中年润土与少年润土相比,少年润土脖子上的银项圈没有了,在孩子的身上也没有发现,到底弄到哪里去了?”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的老师或许认为没有多少价值,但在我看来不然,学生在讨论后,会有各种自己的猜测,得出不同的答案,我们在教学中再适当给予点拨,学生便可以更进一步感受到当时农村经济的萧条、劳苦大众拮据的生活或是世俗对人们精神的抹杀,这难道不是课文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很好的探究空间吗?
初中语文课程中还有《孔乙已》与《范进中举》之类的文章,这类文章的主题均是大力批判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揭示科举考试制度对人性的毒害。这两篇文章刻画了两个同样可悲可怜而又可笑的读书人。对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有一天,刚中举的范进到庙上祭祀时正好碰到双腿瘫烂在神榻下偷食祭果的孔乙已,此时的范进与孔乙已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情节谈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对不合理故事情节作一调整或改动,让其更为合理可信,人物形象更生动。
诸如此类的教学资源,我们当然不能放过,这可能会比我们苦口婆心的给学生讲当时的社会经济如何,人情世故如何会好之百倍。不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写作积极性得到增强,而且学生的阅读品析能力与写作交际能力也同样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争脱教材教参禁锢,还学生思辨释疑的空间

对于以前的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本着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参为依据,依赖教材教参等资料,对学生大讲而特讲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对学生思维空间的禁锢。不如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探究作者写作目的,从而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提高了教材的利用价值。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多数语文老师就本着教参上所述:作者营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回避思想的表现;作者对那种与世无争,人民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但话说回来,这也无非是我们后人对作者思想的揣摩而已,谁能清楚地知道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想法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探讨空间,于时就会得出 “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等等完美的思想主题。这难道不是对我们这几千年来的教学的一种启发吗?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能做到以理服人,这样的思想我们为什么还要禁锢呢?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难道还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表面吗?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造开放而活泼的课堂

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探究的时间。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了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知识的发摘自:学术论文网www.7ctime.com
现与创新。究竟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如何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呢?对此我们务必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改传统知识传授为探究能力培养,改传统教师中心为学生主体,改单纯智能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平均教育为因材施教等。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针对课后习题作文章分析,并提出自己读课文的疑问。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尝试教学分析,对个别学生存在的疑问,让同学们共同参与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这样一来,整个课堂中,教师只需注重课堂的引导并把握课堂学习流程,适时点拨即可。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发言比以往更为大胆,思维争辩更为活跃,语言交际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与文学探究能力均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不但参与学生更多,而且课堂更为活泼,更为高效,更有实绩。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但要在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中大胆创新,更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与广大同行交流,以期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探索一条更高效更实用的语文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