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体育媒介事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43 浏览:117471
论文导读:
摘要 新的社会及媒介环境下,体育媒介事件一即重大体育赛事的电视直播,在传统仪式性媒介事件式微之时仍保持对集体注意力的垄断。这既是体育自身魅力使然,也与体育媒介事件的构建机制相关。
关键词 媒介事件;体育媒介事件;共享;注意力垄断
A
作者简介 安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一、传统媒介事件式微

2007年,卡茨与利布斯提出创伤性事件(Traumatic Events)的概念,认为与庆祝一致性、吁求矫正冲突、重建秩序的仪式性媒介事件不同,以冲突为主题的创伤性事件已抢占了传统仪式性媒介事件的风头。在这篇题为的《‘No More Peace!’:How Disaster,Terror and War He Upstaged MediaEvents》的文章中,卡茨直言仪式性媒介事件的重要性似乎在减弱,甚至频率也在降低,而创伤性事件的现场直播,如灾难、恐怖和战争,则进入舞台。随着此类事件的直播占据越来越多的电视时段,卡茨以“告别和平”鲜明地展示了媒介事件在类型和主题上的转变。
论及仪式性事件与创伤性事件的不同,卡茨指出前者是提前计划、整合性的,即使它们以悲剧收场,而后者则是混乱与绝望的爆发。此外,二者在社会与媒体对其控制方面也有很大不同。电视具有一种与稳定社会的明显亲和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电视类型,仪式性媒介事件由组织者和电视台共同制作,并广受公众支持。而创伤性事件则是对传统的威胁,此时这种侵害性的力量作为事件的组织者,早已不在传统社会控制的范围之内。
如果说卡茨的研究是一种外部取向的研究,在传统仪式性媒介事件之外引入创伤性事件概念,认为创伤性事件的马拉松式直播取代传统媒介事件成为媒介舞台的主导,那么戴扬则从内部挖掘出当下媒介事件呈现的“不可控性和争议性”。
2008年,戴扬在有关北京奥运会的研究中指出,同样作为仪式性媒介事件,北京奥运会已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媒介事件的特点。在《Beyond MediaEvents:Disenchantment,Derailment,Disruption》一文中,戴扬将冲突(语义学)、平庸(语法学)和幻想破灭(语用学)归为当今媒介事件的新特征,并认为其表征了一种独特的媒体事件模式。传统媒介事件是有关整合与共识,这一模式则不但鼓吹异见,甚至“创造分化”。
受语言学中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启发,1992年戴扬和卡茨曾从三个方面界定传统媒介事件:媒介事件中断日常生活的流向(语法学),虔诚对待神圣的事件(语义学),要求忠诚受众的回应(语用学)。如今同样从这三个方面考察,媒介事件已呈现不同特征:语法学方面,传统媒介事件天然就能确保对注意力的垄断,而现今社会及政治的两级分化及其对媒体的影响意味着很难就具体事件达成广泛共识。新闻和媒介事件之间的区分不再清晰可辨,类型的平庸化导致“类媒介事件”兴起;语义学方面,媒介事件的主题不再是经由调停和消除差异来减少冲突,而在竞争性分化(schiogenesis)的过程中,人们煽动敌意,培养分歧,保持分立;语用学方面,新媒体的兴起、分众化收视使得共享的社会经验和想象的共同体(communitas)均在衰落。曾经能使组织者、传播者和观众搁置不信任、压制愤世嫉俗的悬置机制现在岌岌可危。
尽管路径不尽相同,但两人的研究均表明媒介事件似乎已无法像《媒介事件》成书之时或更早之前保持对社会全体公众注意力的垄断,并继而在共享收视的基础上生成仪式化的集体记忆。2009年,卡茨在其针对电视长期社会影响的阶段性研究报告《The End of Television?》中称,作为“分享”的电视一一作为民族建构、家庭归属的电视——已经消失。而我们发现,戴扬和卡茨笔下媒介事件的其中一个类型——竞赛(我们此处仅指重大体育赛事直播,以下称为体育媒介事件),在传统仪式性媒介事件式微之时仍保持源于: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对集体注意力的垄断,并制造节日收视。以奥运会为例,据尼尔森的数据,北京奥运会的观众达到了47亿人,约占全球人口的70%。比雅典2004奥运会的39亿观众数增加了约21%,比悉尼2000奥运会的36亿观众人数增加了约31%。同为全球性体育媒介事件的足球收视人数同样惊人,1998年法国,全世界的电视观众总数接近400亿人次,决赛全球电视观众人数达17亿。2002年韩日德国和巴西的决赛,观众人数达到28.8亿人。而2006年德国开幕式和揭幕战吸引了全世界15亿观众。体育媒介事件能引发如此令人生畏的收视体验,我们认为这既是体育自身魅力使然,也与体育媒介事件的构建机制相关。

二、体育与电视联姻

步入2000年的时候,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这样表示:“运动是人类在本世纪发展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不止存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而且深入人类日常生活中,它的影响力将会延伸至新的纪元……”。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体育运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经历了自发性体育锻炼、自觉性体育运动、规范性体育赛事、全球性体育事件等四个阶段。而只有在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诞生后,体育才摆脱了吉登斯所说的“本地生活在场的有效性”,极大地扩展了体育的实践主体,影响遍及全球的体育媒介事件成为可能。
科技的发展为体育媒介事件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前提,而体育自身也具有与电视结合的属性。首先,体育因其超越了意识形态、宗教、种族的隔阂,是目前全球传播障碍最少的内容之一。现代竞技体育对人体极限的挑战,其不可预知性,以及所体现的永不言败、公平竞赛、团队精神对全球范围内的受众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其次,作为一种传媒和日常谈论的元素,体育具有一种惊人的灵活性,使其可以毫不费力地跨越不同的“界限”,既可以达到突发新闻的“即时性”,又具备现时事件的“现场性”,同时它还能适用于各种不同形式的评论(预测性的、现时性的、事后性的、嘲讽性的)。从结构上看,体育比赛也很容易适应于传媒的播出格式。体育比赛一般都有严格的时间控制(并且它越来越被电视全球化播论文导读:
出要求所左右,例如94年美国的比赛时间被安排在炎热的下午,就是为了让欧洲的观众能更方便地观看比赛),而且还遵循严格的赛事规则,这些规则也配合着电视播出,不断进行改革。足球赛中的加时赛金球制,就可以保证赛事更具戏剧性和悬念。此外,多数的体育比赛都是以分出胜负而结束的,因此各种形式的庆祝、悲伤、争论、评价就成为可能。一言之,体育具备和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相融合的各种条件。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