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双语背景下网络聚合性群体转移结构特征-研究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69 浏览:23591
论文导读:
【摘要】双语背景下网络聚合性群体的转移结构特征,描述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发展中社会效用的分离状态,如何在社会信息自由流动与网络群体聚合分割后的单一性之间找出一个可以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平衡点,考验着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甚至是多种语言网络的社会核心作用的选择。
【关键词】双语;网络;结构;建设
本世纪网络传播的盛况正在从真正意义上阐释麦克卢汉在上个世纪的论断:我们很快地接近人的延伸的最后阶段——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的创造性过程将被集体地、共同地延伸至整个人类社会。
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大容量的存储媒介资源以功能各异、形式多样的应用系统对数字信息进行综合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利用,最终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平台给我们提供了赖以任意交流的广阔空间。“意识的技术模拟”深入到了所有可以深入的空间,这是原先的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每一项历史性的突破都是在某种需要的驱动下实现的”,网络传播是我们在现代社会推进下对现代技术充分依赖而演化出的传播要求,它对技术的依赖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因此,技术在网络传播中改变着以往的传播趋向,同时也在固化传播中的核心要素。
与以往的传播媒介相比较,网络传播技术的层级传递不可避免,甚至于更加明显。新疆是双语背景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研究技术与语言在网络传播中显现出的特质的取样地域。通过对以技术为主导的双语背景下的网络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技术传递的结果导致传播群体的层级聚合。
上世纪90年代,在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世界性普遍依赖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时候,新疆少数民族文字计算机输入法处在研发时期,技术障碍阻止了新疆少数民族网络的发展进程。新疆网络发展经历了一个潜伏期和一个加速期。当这一技术障碍被突破之后,新疆网络的使用空间被完全打开,网络普及出现了一个爆发式的回补空缺的增量。新疆从2004年开始出现用户自创网站,新疆个人网站从当年的16个,在两年中激增到352个,增长了20多倍。目前,新疆已备案网站主体12467个,备案网站13754家,其中外地接入网站数量由2009年底的75%下降为当前的63%。
“意识的技术模拟”在我们用数字化作标识的空间里,其实字符原有的解读功效依然如故。双语背景下的差异性字符在解读功能的基础上增大了文化聚合的能量。如果我们对两种语言和几种语言在网络传播过程的功效做一个对比研究,其呈现出的流动性及聚合性的速度和作用与网络群体形成的关联度在增强,而不是弱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络在有些传播方向上,跨地域传播的趋势超过了其他文字符号的传播。新疆地缘的特殊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络传播的跨境潜在的势能。
2010年,新疆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管理与网络舆情分析》课题组对新疆网民群体特征调查显示,网民群体的集合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7ctime.com
特征及群体聚合系数处在不断变化中,但它不是此消彼长,而是不同程度地处在同一上升通道。此项调查包括互联网普及率、网民基本概况、网民上网偏好3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疆网民的以下几个特点:
1.在今天电脑和网络资讯费用与社会普遍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比差逐渐下降的背景下,家庭网民用户的增长占有绝对的主导趋势,已经改变了6年前的网民结构状况。对被访用户电脑使用地点的分析表明,在家里、单位和网吧使用电脑的用户分别占56.83%、33.69%、9.48%。总体上在家中使用电脑的人群占了很大比重,但乌鲁木齐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单位使用电脑的比例略高于在家中使用的比例。
2.网络对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传播媒介的传播形式做了一个集合式的运用。从符号解读的角度分析,网民文字符号解读的能力要求比报纸低,又比广播、电视要高。从网民学历结构来看,其中持有大专学历的网民上网时间最长达到了30.28%,持有研究生学历的网民却只有

1.10%。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数据。

3.全疆只有26.36%的网民表示喜欢上疆内网站,其中克拉玛依市网民较多,占62.50%。乌鲁木齐64.1%的网民热衷上疆外网站。网络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降低了信息的选择性;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量有限,但提高了信息的选择性。
4.以城市为主体的网民群体的单一结构正在被二元结构取代。在国家不断完善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农村网民逐步增加。遍布全疆15个地区的新疆兴农网,设有农业科技、农经信息、供求等10多个栏目,已发展注册会员10万个(包括涉农单位、乡镇企业、专业农户等),并由此辐射组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网站。政府发展网络的主观目的是以信息服务的手段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它潜在地会带来网络示范效应,使一部分群体形成网络依赖,带动这一区域的网民数量的激增。
从以上4个新疆网民群体特征分析网民结构和群体聚合,可以形成网络分析的基本数据。对新疆网民状况的调查显示,新疆的网络结构具有区域性特点,与全国的网民结构相比较,大的走向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状况和细微之处,还是有相当的差异性。与传统媒体非常相似的明显特征之一是双语对网络群体的自然分割。这种分割并没有因为网络的任意性和无距离传播而缩小分割的程度,而是受双语因素势能作用引导出了深度转移。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我们从传统媒介的现状上就能够发现许多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媒介生态环境特征。以报纸为例,少数民族语言媒介接触者因语言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媒介产品消费群体,而其他地区媒介产品消费群体几乎不会因为语言而形成分化结构。全国88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报纸中,新疆占到42种,接近50%。类比新疆传统媒介的这种民族分割,网络社区存在着一致性。网络的这种一致性,实事上是对传统媒体的分割做了另一个层面的延伸。
传统媒介的分割是在传播内容比较接近的基础上因文字符号的不同而出现的分割。网络在文字符号分割的背景下,同时在网络传播议题上呈现出差异,民语网络逐渐沉积出有别于广泛社会所关注的一些固定的传播议题。这些网络议题的显著性(issues salience)论文导读:
变化与民语传统媒介在保持相对的一致趋势下,往往呈现偏差。“议程设置过程的实质就是议题的显著性何时会在媒介议程、公共议程及政策议程上发生变化。”民语网络议题的显著性对公共议程及政策议程的影响变化在新疆区域范围内正处在一个萌生期,尽管未能呈现出具有引导舆情的聚合力,但在网络舆情测度与分析中占据着重要参数中的一项。面对周边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新疆加快了网络主阵地建设。新疆网络主阵地建设涉及政府、网络传媒、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网民数量的剧增,新疆的一些政府网站和企业网站在汉文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维文版、哈文版,与此同时,一些单位和个人也开始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目前新疆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语言网站,不断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
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的发展与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网民相比较,后者快于前者。非建设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主要提供交流和娱乐信息(音乐、电影、游戏等)服务,发布权威政策信息的微乎其微。
除了网站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在网站内容上多倾向于本民族特色文化,其他民族的文化内容较少。这些网站个性化、区域化、单一性的特点非常突出。相同语言及文化背景排除了广泛网络对话的可能性,聚合着聚合力较强的网络群体。
双语因素形成的网络分割表现为解读符号的分割。网络区域分割往往扩延到了广义的层面,意见群体和主题使用群体在单元化的分割后,形成扩延和放大,促使其形成特别的群体分割。网络区域性分割的不平衡反映了区域性的媒介接受态度,媒介使用范围和信息寻求趋向也是一个参照因素。在区域网络舆情的生成与扩散中,网络区域性分割的不平衡将开启多重层面。
网络社区与我们现实社区的最大区别在于,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不受距离的限制,现实社区往往以距离划定区域;现实社区可以将人文因素不同源于:毕业小结www.7ctime.com
的人聚集在同一个社区里,网络社区强调了人文因素的相同和相近,消除距离后将人文因素相同的人聚合到同一个虚拟社区。消除距离后的网络聚合因素中,人文因素提高了其他选择性的主导作用。
少数民族居住的特点为分片聚居,大多集中在一定的地域里,传播主体的跨地域系数非常低,“他们通过人际传播实现基本生存、文化观念、角色和行为、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适应”[3]。网络传播改变了这种结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跨地域传播是在传播议题获得一定的广泛性,从原有的网站向外延伸的一种传播扩延方式,一种在更大的区域引发传播扩散的现象。对双语背景的网民的调查分析反映出,建立在对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区域性社会价值关注的显要现象的归属驱使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跨地域传播主要可能依赖的传播议题的方向是:
1.民族问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个以民族群体为使用对象的符号载体,民族属性在传播过程中已经自然做了认同归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的范围往往限定在一定的群体范围里,缺少能够扩延出去的张力,使用者已经被限定在同一个民族的范围。因此,以符号载体作为链接的传播主体,关注他们这个群体的存在状态是首要的价值存在取向。无论远与近,民族标识在网络传播中已经潜在地聚集。
2.宗教问题。宗教作为一个普泛的意识存在,可以在网络自由的传播中得到放大,让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播主体很容易放弃自然身份的不同而达到自觉意识的相近。宗教会影响到已经接受它或在其浸透过的文化中生活的群体态度。它在心灵的领域里存在一个广阔的时空,这个时空与网络所能够提供的空间一样不可以用计算来完成。
3.文化问题。网络汇集所有能够汇集的信息时,汇集出了文化的沉积。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无处不在。传播的动力来自影响力的实质作用。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几近被机构占据,一部分人在影响广泛的人群。在人人作为传播主体的网络世界里,跨文化传播的前提是同一文化的跨区域传播。
4.环境问题。这是一个与人们的生存最相关的议题。少数民族较低的人口流动性,从历史延续、生态依恋、心理积淀等多方面形成的对自己生存地域的依赖。环境既是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一切方式的渊源,环境保护的概念更大程度上被提升到社会政治的层面,普通民众的环境问题浸染着浓重的情感色彩。网络传播环境中的环境问题十分宽泛,正因为如此,可能出现多元化的分歧。
众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在网站建设中关注技术手段,即文字符号的转化问题。传播是建立在传播技术上的符号流动,网络媒介只是在传播技术上改变了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依然遵循传播中信息流动的矢量规律。因此,在网络海量信息的表象下,掩盖了我们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络传播的信息矢量规律特征做研究的注意力。
人类社会并存两类信息活动: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点对点的“个案交流”,本质是“对流”;另一类是社会与个人之间、点对面的“公众传播”,数学上服从幂律分布[4]。在网络与传统媒介传播的对比研究中,必须注重网络对传统媒介传播方式的削减,关注它的转移结构特征。我们在描述网络传播的强大冲击力时,构想出了“使世界变平了”的意象。通常确定“平”的内涵是,时空传导的无限化、身份认可的虚拟化、互动关系的平等化,以此区别于传统的信息交往模式的革命性变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个被虚拟了的传播空间里,什么被虚拟了,而什么发生了转移,这种转移演化了另一种结构特征。
那些被虚拟了的身份在网络里的聚合和离散除了议题和意识因素的主导外,主体因素并未消退,“受众的社会人原型”[5]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复原着社会传播的“使用与满足”。虚拟只能说明这个空间的无限性和任意性,并不代表它在社会现实中的无意义的存在状态,而是其利用率大大超过了人们10年前对它的想象。虚拟下的现实利用、虚拟下的无限性和任意性的信息交换,改变的不仅仅是现代人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的手段,网络将会改变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管理的趋向。网络可能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扩散到社会组织体系的各个系统中去。对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络发展状态数据的对比分析,就一个区域来说,其模拟了区域整体性融入外界的程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跨地域传播在“共论文导读:
同的意义空间”[6]发起、延伸、完成。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跨地域传播的网络通道、地域范围、人群结构,可以获得基础数据,而研究跨地域传播的“共同的意义空间”,可以捕捉到传播的方向。传播与传播对象往往在传播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后形成两者的对应关系,这是我们研究网络舆情发生、发展、转移的原点。
少数民族网络发展对于充分利用信息传播的社会功效,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推动区域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虚拟下的现实利用,虚拟下的无限性和任意性的信息交换,网络空间形成了一个个具有神奇传播力和号召力的开放性舆论场。由此,它向我们提出了由网络舆情分析及测度实现社会管理模式转移的要求。
在网络时代,公众享受知情权的方式改变了,新型媒介满足社会信息要求的技术手段革新了,在自由享受和充分满足的背景下凸显的是,政府公共决策和社会文化引导力的旧范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双语背景下网络聚合性群体的转移结构特征,描述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发展中社会效用的分离状态,如何在社会信息自由流动与网络群体聚合分割后的单一性之间找出一个可以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平衡点,考验着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甚至是多种语言网络的社会核心作用的选择。
网络建设的实质是网络文化的建设。网络在传播文化时,一方面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另一方面又会潜移默化地冲击和消解着传统文化。因此,网络“文化上的领导权”建设将是一种时代转型的突破旧模式的建设体系。
(本文为新疆社科基金项目09BXW051“网络管理与网络舆情分析”课题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James W.Dearing.传播概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智.论网络传播中的对话精神[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1).
[4]郭莉,谭建龙.面向信息内容安全的串匹配技术[C].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论文集,编,2008.
[5]顾明毅,童兵.互联网受众对网络舆情的需求起源[J].新闻记者,2011(11).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