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中教师能力构建-选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427 浏览:59972
论文导读:和成长的快乐。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的前提是互为主体,教与学的过程是两个主体间精神交往的过程,是共同提升的过程。2.3 创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以情感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摘要怎么写www.7ctime.com互动为基础,教师和学生都是情感载体,只有将思想性与情感性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学习活动。心理学家汤
[摘要]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是互动活动的独立主体,他们的互动能力是有效实施互动的重要因素。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是网络环境下互动的技术保证;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决定了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实施的动机;教师系统化互动内容的设计能力是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的根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的目标。
[关键词]网络环境;师生互动;教师能力构建
[]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55-03
0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信息资源的无限扩张性已渗透到教育领域,给教育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扩展了教学空间,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一切交互活动。师生互动的目的是使师生双方主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百八十人的大班课在各高校已经非常普遍,要想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已经不太可能。另外,随着许多新校区的投入使用,教师的宿舍常常远离校园,所以下了课就回家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很难在课外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技术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多种通讯机制与手段。具体地说,“师生网络互动是以一种抽象的数字化图文符号为网络交流,师生在一定规则、策略和反馈的机制下共同构筑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环境,所以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已成为网络教学互动的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是互动活动的独立主体,他们的互动能力是有效实施互动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中教师能力的构建。
1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网络环境下互动的技术保证
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历史与时代融合的产物,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脱离当下科技的支持与制约。网络技术的普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交往和学习思维方式等。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又给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社会进步向教师提出的新技术的挑战,具体包括:1)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教师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控制系统等教学工具。2)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网络上传递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教师必须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里筛选并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教育者掌握检索的技巧,并能根据教学需要对信息进行组织、编辑,并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3)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利用网络技术整合课程的能力,包括用网络技术组织和实施课程的能力、网络环境下对课程的评价能力和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信息修养是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的技术保证。
2 教师的教育理念: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实施的动机
网络技术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对课堂教学缺乏足够交流的一种补充,但利用网络进行互动毕竟是新生事物,所以教师对师生网上互动意义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师生互动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理念、情感和策略等方面。

2.1 转变教育观念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网络环境下师生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情感教育、行为指导、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有双方提出问题、阐述观点等。这种网络对话、讨论、观摩、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能够实现个别化教学,使学生特长得到发展,学业后进者得到进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2.2 明确角色的转换

现代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仅限于三尺讲台内的高谈阔论,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单一的知识输入者,不再是全瞳的“不倒翁”,而是走向多元,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合作者、参谋和伙伴;教师要指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引导学生去探索、开拓,并从中体验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的前提是互为主体,教与学的过程是两个主体间精神交往的过程,是共同提升的过程。

2.3 创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以情感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摘要怎么写www.7ctime.com
互动为基础,教师和学生都是情感载体,只有将思想性与情感性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学习活动。心理学家汤姆·金斯认为,“人类活动内趋力的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情感。”由此可见,情感是认知的直接诱因,只有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消除原有畏瞑教师的心理,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将被动的师生互动变为积极主动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和学生沟通,做同学的“同学”,与学生共同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要耐心分析,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2.4 重视对学生的反馈

网上对话是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它既是师生交互的手段,也是师生相互理解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问题,及时评价学生的功课,多鼓励,多肯定,对学生的发言能提出具体性的指导意见。如果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学生必然对网络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的交互就无法进行下去。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常常能唤起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的兴趣,并勇于探索,不断产生创造性见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验证和提出的“罗森塔尔效应”(或称“期待效应”)就足已说明教师反馈对学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3 教师系统化互动内容的设计能力: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的根本
论文导读:
 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都必须有教师良好的业务能力来保障,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教师应有能力在充分把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要素的基础上,设计出完整、系统的互动话题,同时话题的设计要能充分体现下列原则。

3.1 多样性和多层次

中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教学理论。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所以,对学生而言,某一方面的差距,不代表人的差距,某一时期的差别,更不代表终身的差别。因此,在互动话题的设计上不能整齐划一,一味强求同一标准。能够在互动话题设计上做到多样性和分层次,就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这种愉快的情绪,也能极大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3.2 趣味性和启发性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都是由于他们本人对事业的钟爱而最终成为“家”的,其钟爱就是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所以,教师在互动话题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知情感。学生一旦对互动话题产生兴趣,兴趣就会变为巨大的学习动力,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话题的设计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创新,让问题成为链接知识与知识的纽带。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互动话题对学生是一种促动,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思考源于:7彩论文网本科www.7ctime.com
、深化理解和不断探索与创新。
4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的目标
人类发展历史表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人的创造潜力必须通过激活才能变为现实的创造力。”而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宗旨。只有为师者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品质。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识。创新意识来自质疑,也就是问题意识。应该说创造始于问题,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提出和不断解决,人类才有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敏锐地觉察到问题的存在、事物的缺陷、成分的残缺、关系的不协调等,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体现在教师往往能打破旧框框,突发奇思,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它是一种顿悟,一种灵感,一种妙思,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最高境界。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中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修养,对互动的认识和态度,互动内容的设计能力及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影响师生互动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些能力互相渗透、交叉或包容,同时又各具特点、各有区别,它们共同构成了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互动能力。要达到以上目标,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要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以适应社会对教育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杨刚,徐晓东.远程教育中师生网络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50-55.
陈丽,李芒,陈青.论网络时代教师新的能力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3,(4):65-68.
[3]傅维利,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29-32.
[4]桑青松.21世纪新型教师能力与素质要求[J].当代教育论坛2002.(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