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293 浏览:83726
论文导读:面前的“高压线”太多,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让老师力不从心、疲于应对,一旦留守学生出了问题,又找不到监护人,因此,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就缺乏必要的爱心和耐心。面对这些不利因素,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一环,学校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职心理健康

农民外出打工是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交融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而他们的子女却大多留在家乡,这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他们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却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从而产生了自私、自卑、敏感、嫉妒、仇视、偏激、早恋、网瘾等许多心理问题。
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个人成长的基础,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和熏陶是直接的也是关键的。而大量的农村留守学生,其监护权都落到了年迈的祖辈和亲戚身上,祖辈们往往采用溺爱或放纵的监管方式,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有求必应。由于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欠缺,他们对孩子的心理需求知之甚少,与孩子之间缺乏实质上的情感交流,而亲戚监管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准确把握监管力度,多半会采取物质满足加行为放任的“好好先生”式监管,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和我行我素的心理特征。
2.社会环境因素。“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必定受到社会的影响。留守学生的低龄化,决定了他们的抵抗力差,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而在当前信息时代,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大大增加,接触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毋庸置疑,现在街头上充斥的各种电子游戏机、网吧、酒吧以及音像制品,对失去监管的农村留守学生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3.学生的自身因素。 由于长期缺乏父爱与母爱,留守学生大多有种被遗弃之感,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不愿与别人交往,回避有关家庭与父母的话题,但他们自我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会把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视为“别有意味”的轻视,与周围的人关系紧张,另外家庭收入的差距和渴望关爱的心理失衡,往往使他们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慢慢养成怨恨父母,嫉妒他人甚至仇视他人的心理特征。
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对留守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必要的研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不良行为简单的视为思想道德问题,处理上过于简单。此外,现实中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太多,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让老师力不从心、疲于应对,一旦留守学生出了问题,又找不到监护人,因此,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就缺乏必要的爱心和耐心。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一环,学校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学生出现的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利用心理教育课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做到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将上课情况纳入学校工作日常考核中去。同时,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构建师生心理交流平台。学校还可以举办留守学生交流会,新生入学适应讲座等形式使留守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找到归属感,找回缺失的情感与自信。
二、强化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有些留守学生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与自信,他们把对父母的思念与感激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成绩优异。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发挥留守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力,注重引导,经常鼓励,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他们,增强他们辨别是非和抵御挫折的能力7彩论文网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三、建立留守学生心理跟踪档案。学校要对每位留守学生建立一份心理跟踪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能力状况、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学习态度、品行记录等。由班主任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日常考核等形式正确填写。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更要及时发现及时记录,这样,班主任、心理健康老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并及时提出对每一位留守学生的教育建议和培养策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
四、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和延续,三者互相配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学校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专人负责,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教咨询、进行家访、电话联系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等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表现。通过多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合力。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教育应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良好成长环境,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让这些孩子也能与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