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还是人造生态灾难?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434 浏览:34937
论文导读:
摘要:《水经注》所载“白起渠”,在南北朝时代是一处重要的水利工程,虽借用秦将白起之名,但在性质上与所谓战国时期白起攻楚时所修建的蓄水堰坝完全不同。人称之为白起所建“白起渠”,其实并非是为民造福的水利工程,而是一个人为制造的堰塞湖性质的巨大水坝,以水攻鄢城的结果导致了聚集在城中的数十万生灵牺牲的人间悲剧,也是古代一次毁坏环境的重大生源于:毕业小结www.7ctime.com
态灾难。后人将南北朝的白起渠归功于白起,是有意或无意地误读古史材料造成的。这说明,对传世文献的正确解读仍然重要,可为古史真伪形成问题讨论提供新的实例。
关键词:白起渠;水利工程;人为灾难;古史真伪
1671-1165(2013)03-0074-05
水利,按今天的科学定义,指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治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和活动。简言之,水利就是兴利除害、造福人类的水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水利成就斐然。
著名战国史专家缪文远先生曾从《水经·沔水注》中挖掘出一条史料,认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在新占领的楚地修建了河渠,为战国发展水利。他说:当时白起占领楚国(今湖北襄阳)后,修建了一条河渠,后人加以扩展,称为“白起渠”。“这条渠引汉水支流夷水,串联许多陂塘,溉注楚旧都鄢郢(今湖北宜城)附近,到北魏时,已发展万亩灌田三千顷的大灌区。”②按此解说,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在新占领的楚地修建了一条灌溉农田的渠道,引夷水至宜城附近。该渠沿途串联了许多陂塘,灌溉楚旧都焉郢一带。到了北魏,该渠得到扩展,成为一个具有万亩灌溉能力的大灌区。显然,缪先生将白起所开河渠视为战国时期水利方面的一项成就,为北魏“白起渠”及水利灌区的前身。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的确,战国时期兴建了许多大的水利工程,如魏国整理黄河中游河道,形成鸿沟水系;秦国在蜀地建设都江堰;在关中开凿郑国渠,都取得巨大成就,产生过深远影响,泽惠后代,有的至今还发挥作用。但战国时期也有人为制造水患,古兵法中有水攻,以水攻城的战例最典型者,莫过于秦灭魏,引黄河水灌大梁城(今河南开封),此为开封历史上第一次被水淹没。战国名都毁于一旦,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仔细审读史料,缪先生所谓白起修建的这条河渠,被后人称之为“白起渠”的工程,其实并非是为民造福的水利工程,而是一个人为制造的堰塞湖性质的巨大水坝,以水攻鄢城的结果导致了聚集在城中的数十万生灵牺牲的人间悲剧,也是古代一次毁坏环境的重大生态灾难。
现将《水经注》相关文字摘录如下:
《水经》卷二十八沔水:“又南过宜城县东,夷水出自房陵,东流注之。”郦道元《沔水注》:“夷水,蛮水也。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人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城西,陂,谓之新陂,覆地数十顷。西北又为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极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东人城。城,故鄢郢之旧都,秦以为县,汉惠帝三年,改日宜城。”
“其水又迳金城前,县南门有古碑犹存。其水又东出城,东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又人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诸田。余水又下人木里沟,木里沟是汉南郡太守王宠所凿故渠,引鄢水也,灌田七百顷。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
堨,音恶。主要有壁间的缝隙和阻塞成堰两层含义。《说文解字》:“堨者,壁际也。”清人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以为前者为古义,“今义堰也,读同壅,后人所用俗字也”。
堰是挡水的低坝,这里作阻塞堨水形成土堰。水利上一是灌溉所用,二是疏通河道、泄洪所用。建造土坝,阻塞河水,在上游形成河塘、水堰,可以作为引水的水源,或是建造水堰蓄水灌溉,相当于今天的小型水库。如《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刘馥传》中写道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或是阻遏、排泄洪水。如《水经注》卷七《济水注》:“济水又东,合荥渎,渎首受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口石门也,而地形殊卑,盖故荥播所导,自此始也。门南际河,有故碑云:惟阳嘉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谒者王诲,疏达河川,通荒论文导读:起开挖的所谓“白起渠”前身堰坝河渠,并非战国水利工程,而是人为制造的天灾人祸。后来的人,将白起放水淹城所留下的水道和城西的陂田相贯通,形成了灌溉渠道。郦道元特别强调,这个陂是新陂,覆地仅数十顷。在城的西北,又开了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极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东人城。这里的后人,或为秦
庶土。云大河冲塞,侵口金堤,以竹笼石葺土而为堨,坏聩无已,功消亿万,请以滨河郡徒,疏山采石垒以为障。”堵塞或阻挡决口而出的洪水。这种坝堰相当于今天的人工造成的堰塞湖一类的水坝,建于上游,居高临下,用于特殊需要,如战争中,为了攻城水灌城池,或像楚汉战争中韩信在河东用来水淹赵军所建的拦截河水,形成高堰,作为以水攻城、水淹敌军的一种形式。显然,《沔水注》中的白起所为,就是筑坝蓄水,以水淹城,绝非水利灌溉工程。
《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郢,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公元前279年,白起攻鄢郢,第二年攻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鄢,今湖北宜城东南,位于汉水沿岸,是楚国的别都,春秋时曾为都国所在,吴国攻入郢都时,楚昭王曾迁都于此,故称鄢郢。当时,吴国没有攻占此城,而是直扑江陵纪南城。今宜城东南有“楚皇城遗址”,即鄢城故城遗址。事实是,秦楚主力大战于鄢城下,鄢的城池自然较为坚固难攻,白起为了尽快攻下此城,从西山上引夷水,即长谷水,又称鄢水,汉水支流。在距城百里外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堰塞湖似的水坝,拦截蓄水,并开挖引水渠,待到攻城时突然破堰放水,水急流而下,从城西灌人城中,大量洪水聚集低尘地带,形成渊薮,后称熨斗陂。从高处倾泻的大水冲毁了城的东北角,城内老百姓被汹涌的河水卷起冲出,拥挤堆积在城东,所以死于城东的有数十万(数据不一定准确,但表明人数很多)。水退之后,因死尸浸泡腐烂所散发的恶臭充斥在城东一带,故称城东一带陂(水塘)成为臭池。这就是白起开挖的所谓“白起渠”前身堰坝河渠,并非战国水利工程,而是人为制造的天灾人祸。后来的人,将白起放水淹城所留下的水道和城西的陂田相贯通,形成了灌溉渠道。郦道元特别强调,这个陂是新陂,覆地仅数十顷。在城的西北,又开了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极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东人城。这里的后人,或为秦统一后的人,或为汉人,但绝对不是白起所为。如果说后人建新陂还利用了白起放水所冲出的旧河道,土门陂这个通过新陂东人宜城的水利工程,已经和白起没有任何关系了。故学界早有人指出“白起引水灌鄢,溺死楚军民数十万,遂取鄢、邓、西陵,赦罪人迁于三地”。当地还有地名“捞尸湖”。 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