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研究编辑出版学领域学术影响力研究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46 浏览:19501
论文导读:
【摘要】
采用信息计量的方法和可视化形式对CSSCI(2006-2010)数据库和2007年版-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中的编辑出版学领域研究状况进行多角度分析,得出我国编辑出版学领域的期刊、作者、机构和研究热点等的学术影响情况。
【关键词】
网络计量 编辑出版 学术影响
引言
编辑出版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相对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而言,还是一个较年轻的新兴学科,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该学科的相关研究工作有了迅速发展。近几年来,已有许多学者对编辑出版学研究状况进行过评价和分析[1-2],但缺少全面性或数据滞后,本文借助于2006-2010年的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2007年版-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对我国编辑出版学领域研究的影响力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分析,其中包括期刊学术影响、作者学术影响、机构学术影响和研究热点主题等方面。
编辑出版学研究概况
笔者以2006-2010年为统计时间段,以2010-2011年度CSSCI收录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简称“中图分类号”)为G23的8种出版类期刊(《编辑学报》、《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编辑学刊》、《中国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来源期刊,在CSSCI数据库检索到文献8 958篇,其中论文8 236篇、综述101篇、评论264篇、传记资料47篇、报告155篇、其他143篇;具体到各刊,《出版发行研究》1 435篇、《中国出版》1 405篇、《科技与出版》1 389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 364篇、《编辑之友》1 234篇、《编辑学报》1 020篇、《出版科学》448篇、《编辑学刊》663篇;从年份来看,2006年1 459篇、2007年1 730篇、2008年1 817篇、2009年1 836篇、2010年2 116篇。从图1中可以看到,除论文占大部分之外,评论和报告是比较多的。从图2可以看出2006-2010年有关编辑出版学的文章数量是逐渐递增的,其中2010年增幅较大。
编辑出版学领域期刊影响分析
2006-2010年,CSSCI收录的编辑出版学期刊为8种,这主要是根据其影响因子大小和专家评选综合确定的。这8种期刊包括:编辑学3种、出版学3种、综合类2种。5年中,这些期刊被收录进CSSCI的文献有8 958篇,详细统计数据参见表1(因《出版科学》2006-2007年没有入选CSSCI来源期刊,故数据缺失)。
由表1可知,《出版发行研究》与《中国出版》载文量最多,而《出版科学》与《编辑学刊》载文量较少,这和期刊的出版周期有一定关系,《中国出版》是半月刊,《出版发行研究》是月刊,而《出版科学》与《编辑学刊》则是双月刊。为了更全面地分析期刊的影响,笔者结合自己的统计数据和2007年版-2011年版《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3-7]来更深入地分析期刊的影响力。

3.1期刊被引分析

期刊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期刊所刊载论文被引用的情况体现。笔者统计了2006-2010年间CSSCI中编辑出版学期刊的被引频次、平均被引频次,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编辑学报》的被引影响力排在第一位,其总被引频次和平均被引频次远远高于其他几种期刊,可见其载文的被认可度高,在该领域影响力最大。其次平均被引频次超过1 000的还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而《编辑学刊》的历年被引频次和平均被引频次都处于较低水平。根据被引频次,统计分析后的排名依次是:《编辑学报》、《中国期刊研究》、《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科技与出版》、《出版科学》、《编辑学刊》。

3.2期刊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和H指数分析

期刊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较公平地评价各类期刊,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被引半衰期是指该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是测量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
H指数是指该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的论文中,至少有h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它是近几年开始成为学术评价论文导读:的作者有34位。表5给出了2006-2010年间发表论文最多的前38位学者,即发文总数在14篇及以上的作者以及其所在的机构。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数字可能不是每一位学者的全部发文量,因为在笔者检索全部文献时设置了中图分类号和8种CSSCI来源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的重要研究指标的。
这三个期刊评价指标都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笔者也统计了相关数据来研究这8种编辑出版学来源期刊的影响力,如表

3、图3所示:

由表3和图3可知, 2006-2010年这5年时间段影响因子的排名是:《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之友》、《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编辑学刊》、《出版发行研究》;被引半衰期的排名是:《编辑学刊》、《编辑学报》、《编辑之友》、《中国出版》、《出版科学》、《出版发行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H指数排名是:《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之友》、《科技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出版科学》、《编辑学刊》。其中《编辑学刊》在被引半衰期上排名第一,其他排名都较靠后,说明其期刊文献老化较慢但影响力不大,而《编辑学报》的影响力在三个方面都位居前列,影响最大,特别是在H指数上,其影响远远大于其他期刊;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在影响因子和H指数方面是靠前的,被引半衰期则较靠后,说明其期刊文献老化更新较快,而且期刊所载的文献影响力也不低。

3.3期刊的他引率、被引广度和学科扩散指标分析

他引率:指该期刊全部被引次数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具体算法为:他引率=被其他刊引用的次数/期刊被引用的总次数。
被引广度: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范围。 学科扩散指标:指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学科扩散指标=引用刊数/所在学科期刊数。
笔者也统计分析了CSSCI中收录的8种编辑出版学期刊的有关数据,进一步来研究期刊的影响力,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编辑学报》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每年的他引率是较低的,也就是说期刊的自引率相对较高,自引率高说明期刊载文的关联度和连续性较强,情报信息自给能力高,形成自身的载文独特风格,另也可能说明其期刊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较大;其他期刊的他引率均较高,其中《编辑学刊》的他引率每年都在96%以上。在被引广度层次上,除《编辑学刊》在2010年下降的比较多之外,其他7种期刊基本逐年呈递增态势,说明这些期刊的影响范围正逐步扩大。在学科扩散指标方面,所有期刊都有呈上升的趋势,但在2010年整体有下跌表现。为更直观地表示出各期刊的差异,笔者就把3个分析指标的平均值做了归一化处理以便更好地绘出对比图(见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编辑学报》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他引率低,而其他期刊的基本持平;而且这8种期刊的被引广度和学科扩散指标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编辑学报》的被引广度和学科扩散指标远远高于其他几种期刊,其次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说明其在这8种期刊中不仅本领域而且跨学科领域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而在被引广度和学科扩散指标上,《出版科学》和《编辑学刊》是最低的。
编辑出版学领域作者学术影响分析
经笔者统计,编辑出版学论文作者主要来自高校教师、出版社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新闻媒体人员和图书馆情报机构工作人员。其研究专业范围已不仅局限于编辑出版本领域,还扩展到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和金融财务等诸多领域。

4.1作者发文统计分析

笔者对这8 958篇文献进行了作者统计,发文作者的总数(包括署名作者为机构或课题组,如或出版发行研究课题组等)达6 880个,再经过有效性的筛选和统计,剔除那些无效作者(如署名作者为“佚名”等)的论文,2006-2010年间发表论文总数10篇以上的作者有83位,平均每年发表3篇论文的作者有34位。表5给出了2006-2010年间发表论文最多的前38位学者,即发文总数在14篇及以上的作者以及其所在的机构。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数字可能不是每一位学者的全部发文量,因为在笔者检索全部文献时设置了中图分类号和8种CSSCI来源论文导读:
期刊的条件。
在统计的过程中,笔者对以真名和笔名都发表了文章的学者(如“辰目”是郝振省的笔名)进行了合并统计。从表5可以看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游苏宁以总计86篇、平均每年17.2篇的数量高居榜首,产量远远大于其他作者。其后是辰目、朱大明、柳斌杰、郝铭鉴、张志强、严晨、石朝云等学者。在这些高产作者当中,高校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少,其中发文最多的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张志强(排名第6),而出版社、杂志社和高校学报编辑部是高产作者的主要阵地,其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有两名学者发文量进入前10。

4.2作者被引统计分析

为更好地评价作者的学术影响力,笔者从作者被引的视角来对其进行分析。经统计,2006-2010年间的8 958篇文献中,引用文献共32 799篇次,篇均引文数为3.66篇,比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的篇均引文量[8]要低。在统计过程中剔除了无效引文和署名为机构或课题组的引文,最后统计出了作者被引数、论著被引数和H指数。表6给出了2006-2010年被引数在25次及以上(年均被引频次在5次以上)的作者(共60位学者),表7给出了2006-2007年突变度高的作者,表8给出了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7ctime.com
2006-2007被引数12次及以上的论著,表10给出了作者的H指数。
通过表6和图5,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2006-2010年间作者的学术影响,而且笔者认为其比发文量更能反映学者的影响力,可以说表中的学者对我国编辑出版学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中被引数超过100次的有陈浩元、游苏宁和任胜利,而且陈浩元以平均每年被引42.4次高居榜首,其后是朱大明、王立名、金碧辉、柳斌杰、李兴昌、戴龙基、宫福满、刘振兴、万锦堃等学者,同样也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在高被引作者分布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大,占比重最大的仍是出版社、杂志社和学报工作人员。表7的突变度是指一个变量的值在短期内有很大变化,这里是指作者的成果在短期被引变化大,在短期被关注程度是比较高的。从表中可以看到,石朝云、沈志宏、张立、郭志明、杜大力等学者在近几年受关注度较高。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表格有限和统计分析可能不全面,可能使一些知名学者没有被列入上述表中。
通过表8和图6可以看出学者的论著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其中陈浩元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被引频次高达152次,高居榜首,其次是游苏宁的《“双效”“双爱”期刊:办刊人的最高追求》、李兴昌的《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写作与编辑》、王立民的《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任胜利的《有关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前51篇论著中游苏宁就有7篇入选,陈浩元有3篇入选,而且在表中也能看出有关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研究和论著是占有较大比例的,说明科技期刊的研究受关注度也较高。从表9的突变度来看,杜大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改革开放30年》、戴龙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游苏宁《应重视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任胜利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现状与展望》、赵丽莹的《如何选择“小同行”审稿专家》、高健的《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技期刊》等论著在最近几年受关注度较高。
笔者在被引排名前60位的学者中统计了他们的H指数,详见表10。H指数也是学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在上表中可以看出,作者H指数的排序与作者被引数的排序在部分学者上有较大的差别,例如鲁迅、邱均平和贺德方等学者在被引次数上排序较后,在H指数上排序靠前,这是因为统计被引次数是编辑出版学领域条件下统计的,而鲁迅在文学、邱均平和贺德方在图书情报学有更大影响,所以会有较大差别。表10反映了游苏宁、张志强、金碧辉、任胜利、戴龙基、万锦堃、李武、陈浩元等学者排序靠前,而排序较靠后的学者的H指数几乎差别不大,基本在3-5的区间,与其他学科学者的H指数相比还较低[9]。论文导读:在CSSCI中发文280篇,是第2名的两倍多,其次是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等机构。在出版机构中,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发文量是比较靠前的;在科研所中,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文量较多。在高产发文量的机构中,高等院校占的比重是较大的,说明就编辑出版学研
编辑出版学领域机构学术影响分析
据湘潭大学刘灿姣2008年统计,我国拥有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普通高校50多所,据笔者统计,有硕士点的机构有43所,有博士点的机构有5所左右,此外,数百家出版社、杂志社和其他高校学报、新闻媒体机构和图书情报机构都是编辑出版学文献的生产者。

5.1机构发文统计分析

经统计,2006-2010年间,发文机构共有1 873个,主要来自高校、出版社和杂志社、新闻媒体机构、政府新闻出版部门等单位。发文量排名前50的机构的统计数据如表11所示:
从表11可以看出,武汉大学在编辑出版学研究发文量中处于领先地位,5年中在CSSCI中发文280篇,是第2名的两倍多,其次是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等机构。在出版机构中,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发文量是比较靠前的;在科研所中,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文量较多。在高产发文量的机构中,高等院校占的比重是较大的,说明就编辑出版学研究的整体来说,高等院校还是主力军。

5.2机构被引统计分析

编辑出版学的机构被引是指编辑出版学论文所引用的论文作者所在机构的被引用情况。通常,机构被引统计要比机构发文统计更能确切地反映机构的学术影响。笔者统计了2006-2010年间机构被引篇次,被引篇次排名前50位的机构如表12所示:
从表12中可以看出,被引篇次最高的仍是武汉大学,无论是发文还是被引都远远领先于其他机构,可以说该校在编辑出版学领域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其后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机构,也说明这些机构在本领域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而同样在高被引篇次上,出版社、杂志社和学报编辑部等机构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少,其中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发文量上的排名分别是第3和第7,而在被引篇次上的排名是第15和第25。这些都说明在机构的学术影响中高等院校是占有较大比例并具有较强优势的。
为反映被引篇次机构的文章平均学术影响,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篇均被引(被引篇次/发文篇数)指标,在表12中,篇均被引最高的是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等机构,这说明这些机构虽然发文量和总被引篇次不是最高,但是其文章的平均学术影响力较大。
编辑出版学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和展示近几年编辑出版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笔者通过分析研究这8 958篇文献的关键词来进一步阐释,统计发现共有14 772个关键词(无关键词的文献不在统计范畴之内),而共现次数越多的主题词就越能成为研究热点。出现频次在40及以上的关键词如表13所示:
图7是对共现次数高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的结果,可更清晰地表示主题词的分布特征。从表13和图7中可以看出,排除像“编辑”、“出版”等主题词之后,2006-2010年间关键词频次出现较高的有:科技期刊、图书出版、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编辑工作、高校学报、选题策划、图书市场或出版产业、医学期刊、出版改革和管理、图书和期刊质量、影响因子和期刊评价、版权或著作权、出版史等,这些高频主题词无疑构成了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其中“科技期刊”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达827次,远远超过其他关键词的分布。在可视化的分布图中,颜色框越大就表示该主题词出现的越多,越能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整个网络图中已经大概聚类成三大类:编辑工作类、出版业类、学术期刊与高校学报类,这是当前编辑出版学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而在图中周边那些小方块是研究的主题词共现次数较少的,但是这也并不代表该主题领域研究不会被重视,因为其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兴主题领域的研究,更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热点研究[10],如“出版技术”、“国际化”、“期刊品牌”、“出版模式”、“图书策划”、“绿色出版”、“农村图书市场”、“资源共享”、“出版经济”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整个主题情况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编辑出版学领域的研究现今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本领域的研究,而是呈现一种多学科的融合研究,延伸范围越来越广,不仅与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融合发展,还与计算机科学、医学、广告与美术学、网络与信息论文导读:.编辑之友,2012(9):59-62.周启.六种编辑出版类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研究.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26(5):138-13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中国科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7ctime.com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
科学等学科有交集研究。
结语
本文利用2006-2010年CSSCI和2007年版-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数据对编辑出版学这一学科领域作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较深层次地展示出近年来我国编辑出版学领域的期刊学术影响、作者学术影响、机构学术影响和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以期能为我国编辑出版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通过笔者的分析可以看出,编辑出版学这一学科正在逐渐扩散发展,一些质量好的期刊、许多优秀的老中青学者和研究队伍、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已经展现,但也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注意的地方,例如总体的研究深度还不够,理论体系研究还很缺乏,外文文献的引用较少,理论和实践联系不顺畅、不紧密,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相比还相对落后等。因此,有必要为提高本学科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而不断加强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
[ ] 许花桃.8种出版事业类核心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分析[J].编辑之友,2012(9):59-62.
周启.六种编辑出版类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26(5):138-139.
[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4] 中国科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7ctime.com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7]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8] 苏新宁.图书馆学、情报与文献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J].情报学报, 2005, 24(2):131- 153.
[9] 丁楠,潘有能. h指数和g指数评价实证研究——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8(2):79-82.
[10]黄晓斌.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研究热点的发展——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的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3(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