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精彩纷呈多样朗读,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902 浏览:46832
论文导读:息?虽然学生能不假思索地用“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六句来解答,但现成的文字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此时木兰矛盾痛苦的内心。如何能让学生明白诗歌这种先声夺人的写法,真正理解木兰叹息的原因呢?笔者在朗读上作了一个精心的设计,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和老师一起朗读:女生读“唧唧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精华,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历来脍炙人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地位从未动摇过。现被编录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作为诗歌,其教学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诗歌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于漪老师也说过:“诗歌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朗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
笔者听过不少诗歌诵读与鉴赏课:有古代诗歌《观刈麦》,有叙事诗《石壕吏》,有婉约词《声声慢》,有诗词《沁园春·雪》,有同题比较《卜算子·咏梅》,也有现代诗歌《再别康桥》等。每一个教者都很注重诗歌的朗读,但就朗读形式而言还是比较单一,无非是分角色朗读、师生范读、全体齐读等常用朗读方式,缺少新鲜感和趣味性,很难激起学生的朗读,更不要说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了。
2013年6月初,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在苏州盛泽二中举办了“江苏科研协作联盟学校语文学科专项研究”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笔者执教的是叙事民歌《木兰诗》。把“英雄性格的女性形象分析”作为本堂课的教学主线,很巧妙地抓住了诗歌中“木兰是女郎”这句话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通过多样朗读来感受木兰的儿女情长,还原木兰的女子形象。这节课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尤其是本课的朗读设计让听者耳目一新,赞叹不已。本堂课也因此大放异彩,荣获了一等奖。

一、读中思——师生分读

一提起木兰,我们首先认为她是一个英雄,像岳飞、文天祥一样。可别忘了,她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女子。所以,民歌为她设计了一个女性的出场方式:既没有娇美的容貌,也不具有飒爽的英姿,而是带有忧愁的叹息声。读到此处,每一个读者都会不禁发问:木兰为什么叹息?虽然学生能不假思索地用“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六句来解答,但现成的文字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此时木兰矛盾痛苦的内心。如何能让学生明白诗歌这种先声夺人的写法,真正理解木兰叹息的原因呢?笔者在朗读上作了一个精心的设计,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和老师一起朗读:女生读“唧唧复唧唧”四句,老师读“问女何所思”四句,男生读“昨夜见军帖”六句。有了老师的示范和引领,学生读得是入文入情,一个内心充满忧愁和焦虑的柔弱女子就立在了大家眼前。学生对木兰叹息的理解不再苍白,而有了自己更深刻的认识和概括。
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解释木兰此时的内心世界的:木兰叹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危急有难,二是家中父老弟幼,三是自己是女儿身。如果她不去从军,于国不忠,于父不孝,可身为女孩,她又非常为难,非常迟疑,不禁连连叹息。如此全面深刻的解读,赢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笔者想,除了学生自身较高的语言感受力之外,这与师生默契而又入情的分读也是分不开的。
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在动情的朗读中积极思考,问题才能走向深入。

二、读中品——叹词助读

一番反复权衡之后,木兰像男子一样主动承担起保家卫国的任务,于是有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木兰毕竟是一个女孩子,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细腻的情思,木兰踏上征途的心情一定是复杂的。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木兰复杂的心情而不是用冷冰冰的几个词作简单的回答呢?正所谓“感人摘自: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心者,莫先乎情”,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传达“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在朗读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借助叹词让学生品味木兰复杂的心理。笔者让学生在朗读“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四句时加进一个“啊”字,并想一想为什么加在这里,传达出一种什么情感?问题一抛出,得到了学生很热烈的回应。“啊”声此起彼伏,从学生或沉重或缓慢的语调中传达着他们对木兰的不同理解。有的学生回答说,“旦辞爷娘去啊”,从中读出了木兰不舍得与亲人分开;有的学生回答说,“啊,暮宿黄河边”,从中读出了木兰很凄凉论文导读:心世界表现她女性的本色。所以,诗歌对此描写得极为简略,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六句话。在教学中,由于这一内容不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因此笔者处理得也很简单,采用了师生对读的方式:笔者根据诗意编写了三组能够表达诗情的句子,要求学生用文中相应的诗句饱含感情地和老师
很悲伤;有的学生回答说,“暮宿黄河边啊”,从中读出了木兰孤独寂寞的心情;有的学生回答说,“不闻爷娘唤女声啊”,从中读出了木兰想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少女情怀;有的学生回答说,“啊,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从中读出了木兰抛家舍亲奔驰征途的豪迈。丰富多彩的答案既是对木兰复杂内心的最好解读,也说明叹词助读取得了绝佳的效果。
朗读需要营造一种情境,营造情感共鸣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亲近文本。轻添“啊”字,“于无字处读书”,适当地对文本“空白”处“补白”,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反复朗读与品味中,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的最深处,获取了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更丰实厚重了。

三、读中感——看图诵读

战功赫赫的木兰却因眷恋亲人的女儿柔情选择了拒封辞赏,解甲还乡。木兰荣归故里,踏进阔别十年的家门,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到描写木兰回到家后内心欢喜的六个动词:开、坐、脱、著、理、帖。可是要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木兰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绝不是简单的齐读或自读能够做到的。在学生七嘴八舌一通之后,笔者投影了三幅图片,要求学生看着图片带着美好的感情诵读相应的诗句,并把自己想象成木兰,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形象生动的画面,置身其境,感受其情。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的回答果然给了我们一个惊喜:木兰回到家,不仅表现她按捺不住的喜悦,还给我们描绘了木兰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分明在写木兰回家后东屋看看,西屋坐坐,很想找到家的感觉;“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写木兰急于恢复女儿的身份;“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说明木兰也是一个爱美爱打扮的普通女子。木兰回家,怎一个“喜”字了得!这才是普通生活中最真实的木兰。历经十年,木兰回归了生命的本真。 学生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走进木兰的内心世界,将木兰的女子天性分析得如此透辟入理,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巧妙的朗读设计。在反复的诵读、思考、咀嚼和感受中,学生的心田得到了滋润,感情发生了井喷,课堂上闪烁出火花,产生能量,推动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向前迈进。

四、读中悟——师生对读

木兰是千古传诵的巾帼英雄,自然少不了英雄的豪气。学生能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描写木兰英勇的诗句。诗歌虽然描写了木兰的英雄行为:替父从军、驰骋疆场、战功赫赫,但其写作意图不是突出木兰作为战斗英雄的高大形象,而是重在通过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她女性的本色。所以,诗歌对此描写得极为简略,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六句话。在教学中,由于这一内容不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因此笔者处理得也很简单,采用了师生对读的方式:笔者根据诗意编写了三组能够表达诗情的句子,要求学生用文中相应的诗句饱含感情地和老师对读(师:不远万里,飞赴沙场——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师:军营苦寒难将息,一心卫国保家乡——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师:将军战未死,十年凯旋归——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师生激昂而又豪迈的对读声中,学生领悟了木兰的千古情怀,她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女儿,千年女子的传奇故事至此连线成体。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笔者认为,对于木兰英雄豪气的处理,师生对读正应了叶老的这句话,其教学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虽说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语文学习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课堂上读书的声音不能千人一声,读书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课上得平板,就会令学生缺少兴趣点,昏昏欲睡。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于文本,教师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才容易和学生交融;对于课堂,教师要有自己大胆的创新,没有丰富的智力圣火是不可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吸收到精神养料的;对论文导读:
于诗歌朗读,教师要有自己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7ctime.com
精妙的设计,“非朗诵无以感其韵,非朗诵无以融其境,非朗诵无以解其情”,因而朗读形式要力求变化多姿,灵活多样,要能有利于走进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与诗歌的情感产生碰撞,形成共鸣。这样,课才能上得有起伏、有坡度、有鲜明的层次,才能引学生入胜,领略无限风光。
(韩艳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