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解构新课程革新中最需解构几项语文课程知识前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98 浏览:23738
论文导读:谈论的话题,论见是作者就此论题发表的个人见解,阐述就是作者向读者说清楚自己的个人见解的过程和方法。因此,阐述方法和论证方法有别。论证方法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例证法、引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归谬法等,阐述方法则主要有分面阐述、分条阐述、分层阐述、对比阐述、因果阐述、设喻阐述12下一页
语文课程改革实施已十年有余,却并未如新课改初期有人预期的那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课程改革基本上未能有效改革语文课程的核心知识体系,而将主要精力只放在了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上,从而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语文课程核心知识的扬弃,仍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根据近几年来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考察和对大量师生的访谈,我们认为,以下六项语文课程知识是目前语文课程改革中最需解构的知识。

一、双重否定句的作用就是加强言说者的语气

这项知识,被我们从小学一直教到大学(不少《大学语文》教材还在这样讲),但事实并非如此。确实有一部分双重否定句起到了加强言说者语气的作用,但同时,还有更多的双重否定句却是恰好相反:减弱了言说者的语气。如:
你要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但我劝你还是考虑考虑影响。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做法是不太赞成的。
又如: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妻子王淑娟为丈夫赵军平的升迁跑上跑下,正直的赵军平非常反感地对她说:
副县长这个位子对我来说不是没有吸引力,但我会用我的真本事去争取。
赵军平的这句话也清楚地表明:做官不是最重要的,做人才是第一!当然,他用双重否定的句式绝不是要强调副县长的位子对自己的吸引力太大了。
双重否定句何以能够减弱语气呢?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解释说:用两个相互抵消的否定兜圈子,涣散了听话人的精力,显得说话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犹豫不决,而这种犹豫不决的含义在直率的、干脆的肯定表达中是没有的。
要辨清一个双重否定句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是加强了语气还是减弱了语气,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在分析过程中,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话语交际意识,把一句话放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去认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什么。
在这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师用书》(八年级下册)已经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课文《我的母亲》中的一句话:
我在这九年(1895年~1904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教材编辑的解读是非常合适的: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定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解读者敏锐地把握住了整篇文章谦恭的风格,察觉出这个双重否定的本意是要把话说得不要太干脆,要温和一点。不少教师用自己的旧知识领悟不了《语文教师用书》的上述讲解,感觉很困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本就做不到讲解清楚、训练有力。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议论文确实具备上述三个要素:文章有论点、有论据,也有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如《过秦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但也还有不少议论文实际上只有上述三要素中的论点,并无论据,当然就更谈不上论证了,如《谈读书》《谈骨气》等。
《谈读书》的写法,正如语文教材编辑所言: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谈读书》的写作目的并非是要提出论点并用论据来证明它,而只是向读者阐明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而无需证明“为什么”,信不信由你。
事实上,《谈读书》和《谈骨气》这两篇文章,与《过秦论》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两篇文章,典型地代表了议论文的两大种类:阐明文和证明文。我们非常熟悉的所谓证明文,按照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的说法,就是要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使敌者信服。
和证明文天生具有论战性质不同,阐明文只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就行了。它独特的任务和使命就是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阐明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而不去管“为什么”。在阐明文中,可能也会有少量的论证成分,但那不是主体,主体就是让别人清楚自己所持的观点到底是什么,如此而已。因此,阐明文并不具备证明文的三要素,它有自己独特的三要素:论题、论见和阐述。论题是文章谈论的话题,论见是作者就此论题发表的个人见解,阐述就是作者向读者说清楚自己的个人见解的过程和方法。因此,阐述方法和论证方法有别。论证方法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例证法、引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归谬法等,阐述方法则主要有分面阐述、分条阐述、分层阐述、对比阐述、因果阐述、设喻阐述论文导读:
、源流阐述、释义阐述、设例阐述等。《谈读书》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一句,对于“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个论见,作者列举六个例子进行具体阐述,即是设例阐述法。设例阐述的目的不在于用例子来证明论见、让读者相信这个论见的正确性,而是为了解说论见,即将论见展开,让读者更加具体地了解这个论见的内涵。人教版《语文教师用书》所言:“论点是读书能够造就人的性格,作者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这是不准确的。列举完六门学科的作用后,文章用了分号而非冒号,就是明证。
又如:“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这一段论述也并非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编辑所言,是提出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再用比喻论证法证明观点。实际上,作者在这里的打比方,是用设喻阐述法来把自己的论见解释得更易懂。因为在议论文里,用比喻的方法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与否,是很不可靠的,证明的力量是很微弱的[3]。比喻不能作为论据起到论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曾指出过[4]。
至于《谈骨气》一文,考查一下作者吴晗当时的写作背景和文章的写作目的可知,文章根本就不是从理性上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这句话与其说是一个理性判断,不如说是一句感性大于理性的号召(它真正的含义是激励“我们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这样来看,这句话当然是不用证明的(事实上谁也没有能力来证明它)。文章提出论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之后,先是对“骨气”进行释义阐述,再举三个事例进行设例阐述,向读者充分、具体地说明了“什么是骨气,怎样做才算是有骨气”。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