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教育学高教版《教育学基础》教材实践导向特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47 浏览:18939
论文导读:
摘 要:傅建明教授主编的《教育学基础》教材以实践运用为指引,案例分析为技术,突出基础性与操作性,突破以往教育理论教材偏重理论、实践导向不足的瓶颈。在教材体例设计上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案例丰富、通俗易懂,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实例提供引导并留有空间,高校教师在讲授这本教材的时候应注意体现教材的特色,促进教学方式的实践导向。
关键词:教育学基础;教材;实践导向;特色
《教育学基础》是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入门课,它要向初涉教师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展示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和教育怎么办这样一些基础和索引性的图示和知识。由傅建明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1年初出版的《教育学基础》借鉴了以往教育学理论教材编写的成功与不足,匠心独具。

一、以实践运用为指引,突出基础性与操作性

实践导向是高教版《教育学基础》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教材为教师教育服务的指向鲜明,教材重视学生基于知识、理解的学习能力、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基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于推理想象迁移的创新能力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选取精当,在前三章明确了教育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关系后,非常清晰地为读者呈现了教师(第六章)和学生(第七章)在学校(第五章)中通过教学(第九章)学习课程(第八章)的教育框架。以德育理论与实践作为最后一章,阐明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教育“树人”的主旨。为初学者提供了一幅清晰的教育学基础知识框架,这为其后来学习提供索引。教育学基础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内容选取上容易出现枯燥、学科本位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材料。高教版《教育学基础》定位于教师教育教材,始终以“与教师交流”的姿态,选取教育教学关键事件做理论层面的分析。既不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又不失理论指导,始终贯穿着基础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编写理念。
例如,第七章“学生及其成长”分为四节内容。第一节从理论层面严谨阐释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通过介绍《新发展——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中,我国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为教师认识新时代学生提供了实践性的提示。同时,打破以往教育理论教材较少引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结合独生子女成为主要学生主体的现实,在教材中增添“学生群体的类别与作用”一节,进而在第三节从群体和个体保护共通的角度分析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尊重学生“生命健康权”“受尊重权”的基础上进入第四节“师生关系”,突出以“学生为镜”的和谐师生关系理念,让读者在趣味性很强的阐述中习得基础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生成长原理。

二、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体例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改革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学期间没有受到自主学习训练的“准教师”是难以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在我国,如何让更多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任,是教师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高教版《教育学基础》教材通过写作体例上的创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可能,进一步彰显了教材的实践导向特色。在继承当下教育学教材通用的“正文”、“结语”、“反思与探索”的前提下,该教材在体例上创新出“问题式学习提要”、“引子”、“资料夹”和“扩展阅读”。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习提要”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而且启发读者的思考展现“对话”的氛围与环境,使读者在阅读时有参与对话和编者讨论的亲近感。例如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学习提要由这样几个问题组成很好特色。“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吗?”“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三者是什么关系?”“我国各阶段的教育目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不仅把本章主要内容和框架条理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为读者根据问题思考留有空间。
“引子”使读者找到教材与自身实践的契合点。一本教材所以能够引起教师和学习者的共鸣,就在于内容是可以触摸到的。教育学教材更是这样,必须使教师和学生感到就是在讲关于自己和自己身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是具有科学理性并且蕴含着科学精神的。例如第六章“教师及其专业发展”的“引子”是“一位教师的成长经验”,从一位普通教师的成长中更多的教师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激发他们进入正文继续探论文导读:教师在授课时扩张类似的材料,提高课堂趣味性。例如在阐述“学校的产生”时,“资料夹”补充了“远古中国的教育场所”和“古希腊著名学园”,成均、序、塾、辟雍正、泮宫、吕克昂、芝诺的画廊等教育场所便鲜活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渐渐成为学习者的认知常识。说到体例创新的匠心之处,不能不提及“扩展阅读”和“边白”。以往
索“教师职业的历史”、“教师的角色与劳动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教师专业发展趋向与方法”,带着“对话”的学习教材。第十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引子”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卢刚事件”,这一事件开启人们关注“好学生”犯罪的思考,它引发了“中国教育缺乏什么”的讨论。“引子”的恰当选用,使读者进一步认同关于德育理论与实践学习的迫切性,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第七章从“爱护学生的心灵”的小故事开始讨论“学生及其成长”。
以“资料夹”的形式丰富教材内容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例如第五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从正文内容上讲是比较客观的,有学校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三个部分组成。“资料夹”的合理插入不仅增加了知识的容量,而且使内容变得鲜活,具有趣味性。同时,也能够提示教师在授课时扩张类似的材料,提高课堂趣味性。例如在阐述“学校的产生”时,“资料夹”补充了“远古中国的教育场所”和“古希腊著名学园”,成均、序、塾、辟雍正、泮宫、吕克昂、芝诺的画廊等教育场所便鲜活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渐渐成为学习者的认知常识。
说到体例创新的匠心之处,不能不提及“扩展阅读”和“边白”。以往教材这部分内容经常被参考文献取代,或以“深入阅读书目”取代,而通常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个呆板的书目名称,而高教版《教育学基础》却简练而富有吸引力地介绍了扩展阅读书目的内容。例如,在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扩展阅读”中推荐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这是具有‘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之称的赫尔巴特的代表作,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全书由……三编组成,讨论了……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使教材体例中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教育学基础》为学习者呈现教育学知识索引的宗旨,生动而不失严谨与规范。高教版《教育学基础》页面设计上每页都留有“边白”,这一页中的“不饱满”,仿佛是传统中国水墨画上留下相对于墨色的空白,以无胜有,给观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去“填充”的渴望,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自己的即时想法写在“边白”上,参与编者的“对话”。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同质的群体被灌输教材内容,而是作为个性鲜明的参与者在对话中获得动力和智力支持。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