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公转演示地球公转实验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163 浏览:95349
论文导读:
摘 要:“善思则疑,思起于疑。”任何思维的过程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学生追求新知的动力,是思维创新的前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尽量从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的习惯。
关键词:地球公转;激发兴趣;课件演示
在新一轮课改的指引下,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成为当前各科课堂教学共同关注的话题。“地球的公转”这一知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尤其是“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部分知识点多、难点多,而且都是重要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仅凭简单的设计、平直的讲述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对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的要求很高,知识点的记忆量也相当大。在加强知识结构分析、图文并茂以求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模拟实验等形式,突出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三大环节。

一、昼夜长短变化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方向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观察二分、二至点,当地球运动到这4个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有什么不一样?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是怎样移动的?太阳光线每年直射北回归线几次?什么时间?太阳光线每年直射赤道几次?什么时间?太阳光线每年直射南回归线几次?什么时间?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什么之间来回移动?一年之中,能获得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在哪儿?一年之中只能获一次太阳直射的纬线是什么?赤道上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机会?10°S附近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机会?30°N附近有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在我国的月历(日历、年历)上,一般把每年的3月21日称为春分日,6月22日称为夏至日,9月23日称为秋分日,12月22日称为冬至日。每年3月21日前后,北半球春分日,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昼夜长短相等。每年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夏至日,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每年9月23日前后,北半球秋分日,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昼夜长短相等。每年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春分日,太阳光线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短夜长。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还能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是正午太阳对于地平面的交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三、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四、四季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是非常抽象的内容,也是一个难点,讲授法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课件制作难度较大(三维动画,地球公转的同时还要自转),而采用实物图,学生分组操作演示的方法,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又可以在具体的形象演示中化解难点,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演示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所学知识,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并达到目标。接着,我指导学生观看电脑制作的“地球公转”动画课件,力求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地球公转的规律,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的情况差异,我采用了体验式学习法和分组探究法。我先用手电筒分别直射和斜射黑板,使学生明确直射时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比斜射时多。利用5个学生,让其中一个个子较高的学生站在其他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7ctime.com
学生组成的圆圈里扮演太阳,其他个子较低的四位学生扮演太阳在地球上四个不同时间直射点时未知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对于太阳的公转有了立体空间的理解,地球公转还产生了四季,在北半球,一般按以下月份划分四季: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冬季:12~2月。
通过这一尝试,我发现“学生的潜力很大”,以往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明白,一味地讲解,也不知道学生理解的程度,导致论文导读:境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一致时,学生的思维自然就被激活,课堂也就充满活力,一个个问题生成,一个个问题被解决。(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六坝中学)上一页12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而今天我明白了,应该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学会“忍”,不要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去发现。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一致时,学生的思维自然就被激活,课堂也就充满活力,一个个问题生成,一个个问题被解决。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六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