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技工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误区与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00 浏览:9476
论文导读:
摘要:通过分析技工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无视公平原则、夸大学校德育功能、重德育形式,轻德育内涵等误区,提出了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应该端正德育目的,重视德育主体,保证德育内容的真实性与公平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技工院校德育工作建议。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误区;目的;道德核心;公平原则
1672-5727(2012)12-0140-02
目前,技工院校普遍遇到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不好管理,学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以致不少教师对德育失去了信心,有人将其根本原因归结为德育本身,归结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不适合。我认为,技工院校德育工作之所以会落到如此尴尬和无奈的境地,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德育本身,而在于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几大误区,没有把握住核心,对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存在着认识偏差。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应该以公平为核心,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

一、付出与所得的统否则就无道德可言。

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几大误区
无视公平原则在技工院校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中,我们只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这些品质的本身都是高尚的,是善和美的体现,但问题是我们所讲的“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往往是无条件的和没有限制的,缺乏公平的内核。在技工院校,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于是德育工作目标首先是禁止学生迟到、睡觉、玩手机,通过教师课上讲、班主任班会讲、校长大会讲,此种方式有效吗?当然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因为导致课堂这种现状的原因也许有很多种,但大体分为两个方面:教师与学生,要么就是学生的确很累,或者不想学习,要么就是教师所讲的内容不适合学生。从公平的角度来说,我们只强调某一方面付出或者牺牲是得不到任何改善的。然而,技工院校的道德教育却一味将学生自我付出与自我牺牲标榜为道德的实质,这种价值误导是造成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走不出困境的根本原因。
夸大学校德育的功能学校德育工作者往往夸大自身的功能,混淆学校德育目的与学校教育目的、全民德育目的。首先,学校德育目的不同于学校教育目的,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就会模糊学校德育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学校德育就会包揽其他教育活动的任务。其次,学校德育目的也不等同于全民德育目的。全民德育的实现需要依靠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如果将学校德育目的等同于全民德育目的,就容易导致把学校德育无限扩大,学校德育就会干涉学生所有的生活,要求学校德育独立完成学生人格培养的任务,而社会则会把实现全民道德目的的所有道德教育责任推给学校,然后把道德滑坡、道德沦丧的责任全部归结为学校德育的失败。事实上,学校德育工作者都明白,仅仅依靠学校是不能实现全民德育目的的,于是就有了学校德育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限定”,即学校德育不能解决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要求短暂的学校德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是不可能的,学校德育只能选择性地关注和发展学生某些方面的个性与品德,没有了价值限定,学校的德育工作将会无法有效、有序地开展。所以,学校德育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重德育形式,轻德育内涵有不少教师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管理,只要让学生遵守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再加上奖惩措施就可以使学生听话了,各学校都以自己有一套完美的学生管理手册而骄傲。首先,这种高压式的德育工作对技工院校学生来说基本是没有用的,很多学生根本就是家长劝来读书的。其次,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主体式的定格体系,而是单纯强调某一针对性的教育;德育活动完毕之后简单地进行评价,至于在生活中的表现如何就无人过问了;德育的主题依据彼此孤立,缺少一条明晰线索,主题往往跟着文件转,表面上看来,德育内容丰富了,名目多了,实则收效甚少。
技工院校德育工作中应遵守的几个原则
端正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主要涉及两方面: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与学校德育的个人价值。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要求学校德育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而忽视了学校德育工作应该适合个人发展的需要。这样做,一方面很难实现道德的双向认同。如果个体对团体道德不认同,就意味着个人不会认同自己在团体中的社会角色,使自己游离在团体之外;反过来,团体对个人道德不认同,就意味着团体对个体的拒绝、排斥或者改造,有时候甚至是暴源于:论文的基本格式www.7ctime.com
力改造。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很难将道德教育的目标值落实到人的发展上来,没有顾及到人的需要,没有考虑到道德的核心是公平。这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价值目标,因为学校德育的目的不是约束人、限制人,而是发展人,是促进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让人变得更加幸福与快乐。
摆正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由于道德教育工作目标与内容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功利性,受教育者成为客体是必然的,受教育者失去了选择的权力,失去了自身的主体地位,教育并没有以学生自由发展为根本。当德育过程被界定为一种有计划地施加影响,达到某种变革时,它的实质就是教育者塑造受教育者的过程,主体便只有了一个,那就是教师,受教育者就像物一样被控制和训练。因此,德育过程成为了一个对受教育者进行制约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技术加工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无视受教育者的灌输过程,学生变成了道德知识的容器,而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理想和个性,结果就是学生对德育工作根本就不关注,道德离他们很远,与他们无关。所以,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起着示范、引导、支持的作用,真正的道德教育是学生的自我觉悟、自我丰富、自我激发、自我塑造的过程。
保证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里真实的,其核心是公平的任何教育都会涉及一个用什么来培养人的问题。首先,技工院校所使用的德育教材,其内容充分体现了服务性与符合性的特征,往往是有关道德知识或有关道德观念的,充分体现了德育内容是为社会主题服务的,人自身的价值性被排除在外,整个内容只见“你应该怎么做”,强调认同,而不见“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这样做会有什么好处”。此外,再看看社会为我们树立的道德模范,往往是“有病不看型”、“不回家过节型”、“不顾家人型”等。以上道德无疑是高尚的,只是它违背了道德的核心原则即公平与公正原则。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社会所有人都不可思议地愿意去做有损于自己的事情,那世界将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向上的活力,那将是多么的可怕。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内容必须是公正的,在讲究付出的同时,也应该鼓励获得相应的回报;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真实没有了,还有什么道德?这些都属于道德生态环境。在一个没有公平法律机制,不能实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社会是很难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的。对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追求公平,将道德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在技工院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往往强调学生应该怎样做。的确,技工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已经被大家所公认,他们在个性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吃苦创业的精神,自律能力差,在进入技校前他们就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还一味强调你应该如何做的话,势必会带来他们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告诉他怎论文导读:丛,2010(3).作者简介:刘学(1976—),男,硕士,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为职业教育管理。上一页12
样做,而且还要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将学校需要、教师需要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
追求真实,贴近技工院校学生的生活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要求往往离学生太远,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这就导致德育的低效,而且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长期以来,技工院校缺少一种属于自己的标兵,要么学校所树立的和宣传的标兵、榜样都被人为神化了,他们远离学生,遥不可及。事实上,这种“神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就拿雷锋来说,在2003年新扩建的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就有一张他戴手表的照片,雷锋怎么会有一块手表呢?这样不是有损他的形象吗?当然不会!我们感觉到他是生活中的一个人,尽管这张照片到现在我们才知道,但它却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道德的标杆正在恢复正常。所以,当今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之一就是让道德走向大众,贴近学生,我们应该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形象。
追求实效,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学生发展上追求实效是否一定就有实效性呢?学校德育目的是有一定限制性的,我们不能扩大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与技工教育的使命,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常抓不懈:(1)行为习惯方面。如讲究卫生,教室宿舍的卫生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亲自打扫。(2)勤奋方面。如养成好收捡的好习惯,在饭堂吃饭,不能让学生吃完了就丢,碗筷没有条理,因为这些坏习惯对于学技术的人来说是致命的缺点。(3)学习态度方面。虽然学生成绩差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不爱读书也已经被公认,但我们能否就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呢?答案当然是不能。
追求内涵,关注系统建设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为迎接检查,所以,我们应该追求内涵发展。如有些技工院校德育工作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狠抓常规教育与常能培养,并通过智慧教育、关怀教育、生活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将德育内化为学生个性品质与生存能力的自主建构,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王晓丽.“非人本”现象:高校人本德育的困惑[J].前沿,2007(10).
[3]廖少华.加强技校德育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毋靖雨,等.阙失与复归:高校德育目的何以诠释人性向善[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5]林海亮.学校德育目的制定依据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10(3).
作者简介:
刘学(1976—),男,硕士,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
为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