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敦煌敦煌中游艺资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10 浏览:155746
论文导读:世家大族在进行游艺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更是有着繁琐的程式规范。以打马球为例,首先要写信诚挚邀请,S.5636《新集书仪》之《打球会》载:数日方会,群公意集,朋流悦兴,无过击拂。优承畿官,骏卫爽明,每事华饰,终是球伯。美之难及,愿惭指拨,陪随仁德,便请降至。不宣。谨状。《答书》:忽奉来书,优承诸贤并至,深谢眷厚。喜得
摘 要:敦煌书仪中所记载的游艺活动,因其被纳入中古世家大族的礼仪准则而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形态。这主要表现在游艺实践中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世家大族节日游艺活动的盛行,游艺在世家大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功能三个方面。对这三个特征进行释读,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游艺阶级属性的探讨,丰富人们对中古世家大族社会文化生活的认识。
关键词:敦煌书仪 中古大族 游艺文化
1003-6938(2012)05-0006-07
书仪是礼经的通俗形式,是关于典礼仪注和书札体式的范本,其作为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行为规范准则,记述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书仪兴起于魏晋南北朝,盛于隋唐,衰于宋代,可惜史籍中所记载的五代以前的书仪,除宋代《司马氏书仪》外, 其余皆已亡佚。幸赖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出敦煌文献中保存了百余件唐五代时的书仪,可以补传统史料之不足,为后人认识和研究中古社会生活提供了素材。
1 敦煌书仪与中古大族游艺之关系
关于中古时期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主要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这一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阶段,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长足发展,游艺活动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对这一时期游艺文化的研究,众多游艺史和社会生活史论著均有涉及,尤以王永平所著《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为代表,此书广泛运用正史资料,较为详尽中国免费论文网www.7ctime.com
地论述了中古社会流行的游艺活动。然前辈学者对中古游艺的研究,或集中于对游艺项目的讨论,或关注游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虽也有对宫廷贵族游艺的涉及,但对中古世家大族这一对中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有着重要影响的特殊阶层的游艺文化却未有足够的重视。
敦煌书仪多成书于唐五代时期,其编撰者,如郑庆余、杜友晋等人皆具有出身于世家大族这样一个特定的身份,文化素养相对较高,所编书仪中所包含的内容,在很大程度能够体现中古世家大族的生活常态。可以说,自1900年敦煌书仪面世以来,学界利用其中的材料,从中古历史、礼俗、语言、文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诸多成果。礼俗方面,诸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而藏匿其中的游艺文化,除了李重申、李金梅在《忘忧清乐——敦煌的体育》一书中使用了部分资料外,尚未得到系统性的整理和论述。
敦煌书仪中游艺内容的出现,说明其被其纳入到士庶知识分子日常行为的规范中去,反映了游艺活动在中古世家大族中的盛行,为研究中古世家大族的游艺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样,也能为敦煌书仪研究增加新的选题和切入点,拓展其研究领域。因此,笔者以赵和平所著《敦煌写本书仪研究》[3]和《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4]二书中所辑校的敦煌书仪为底本,通过对这百余件书仪的释读,摘录出与游艺相关的内容,并结合其他传世史料和敦煌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敦煌书仪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古世家大族的游艺文化,以期为学界提供新的材料和研究视角。
2 敦煌书仪与中古大族游艺之礼仪准则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核心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敦煌书仪的编撰内容,而敦煌书仪的编撰者又多为世家大族的代言人,因此,敦煌书仪所体现出来的礼,其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制约着士大夫阶层的相互关系,以此保证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尊卑和社会秩序。这种礼的行为规范,在敦煌书仪有关游艺的内容中也得以充分体现,成为世家大族进行游艺活动所必须遵守的礼仪准则。
P.3723《记室备要一部并序》的作者郁知言在序言中写道:“知言谬学雕虫,曾亲射鹄,知难而退,适意所从。时以咸通七年偶游于鲁,遇护军常侍太原王公,好习儒墨,常以文字饰于缄章,染翰抽毫,皆成四六;至于球酒娱乐之际,虽有掌笔之吏,亦未尝委马。”[5]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乡贡进士郁知言参与射猎,而监军太原王公则喜欢球酒娱乐。《记室备要》是古代送礼的清单,其记载有:“送棋局、长行局、送弓箭、送球杖、送鹰鹞、送”[6]等,由此可知对所送游艺器物的清单有明确的礼仪准则。
中古世家大族在进行游艺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更是有着繁琐的程式规范。以打马球为例,首先要写信诚挚邀请,S.5636《新集书仪》之《打球会》载:
数日方会,群公意集,朋流悦兴,无过击拂。优承畿官,骏卫爽明,每事华饰,终是球伯。美之难及,愿惭指拨,陪随仁德,便请降至。不宣。谨状。
《答书》:忽奉来书,优承诸贤并至,深谢眷厚。喜得陪随,便乃奔赴,不敢推延,谨还状不宣。谨状。[7
当然,被邀请者一般会愉快地答应。在打马球的过程中,更是有着严格的礼仪流程,P.3691《新集书仪一卷》记载道:
《初入球场辞上马》:厶乙微贱,不敢对厶官同场上马。客将再三屈上马,则然始上马。《球乐散谢》:厶乙庸贱,伏蒙厶官特赐同场球乐。厶乙下情无任感恩惶惧。[8]
打马球本是一项竞技性和对抗性兼具的运动,但是从“不敢同场上马”、“特赐同场球乐”这样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参与双方不具备竞争的对等性和公平性,表现出来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或许也是导致中国古代竞技游艺一直没有兴盛的原因之一。
中古世族游艺活动中的另一个礼仪便是要有音乐伴奏,同样以打马球为例,P.2842v《归义军乐营都史严某转帖》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奉处分,二十九日球乐,切要音声。不准常时,故须鲜净。应来狮子、水饰、铃剑、杂物等,不得缺少一事。帖至,今月二十九日平明于球场门前取齐。如不到者,官有重罚。其帖立递相分付。如违,准上罚。五月二十八日都史严宝帖。”[9]本件文书为归义军乐营都史严某所发转帖,内容是通知乐营音声人张苟子等19人备齐道具,在指定时间、地点集合,前往应役演奏打马球音乐的通知,并且规定“如不到者,官有重罚”,可见士大夫们对马球活动中的音乐礼仪是相当重视的。
敦煌书仪中所记载的本应是“游艺礼仪”,但我们从中看到的却是“礼仪游艺”,这反映出了中古世家大族的游艺活动丧失了其基本的独立性,为礼仪而存在,变成了礼仪的附属部分。在游艺活动过程中,更是偏离了身体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淡化运动本身,转而“强调游艺文化的社会作用,使游艺活动呈现出鲜明的色彩。”[论文导读:
10]源于:论文范例www.7ctime.com
中古世家大族把游艺活动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使得这一时期的游艺活动带有工具化的特征,这也使得进行游艺活动的士大夫们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不得不时刻注重身份并保持风度,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参与游艺活动,更是在进行礼仪准则下的社会交往。
5 结语
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一般是具有特定内涵的贵族阶层,他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特殊地位,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刻意去实践一些礼仪准则,以此标榜身份。作为中古世家大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书仪中所表现出来的游艺活动带有鲜明的礼仪特征,并且成为士大夫阶层节日娱乐的主要内容,在一定意义上也起着社会交往的功能。通过对敦煌书仪中游艺活动的释读,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游艺阶级属性的探讨,丰富人们对中古世家大族社会文化生活的认识。
参考文献:
王永平.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10.
李重申,李金梅.忘忧清乐——敦煌的体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3]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4]赵和平.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6][20]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 27册[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8,135,137.
[7][15][2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 8卷[Z].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96—197,180,246.
[8][13][19]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26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2,74.
[9]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19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3.
[10]刘媛媛.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游艺文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游艺科学,2012,(1):83.
[11]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006:1797.
[1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11卷[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01.
[14]彭定求.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8213.
[16][22]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 31册[Z].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101,107.
[17]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15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3.
[18]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10卷[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35.
[23]高田时雄.池田温编《敦煌汉文文献》(《讲座敦煌第五卷》)[J].东洋史研究,1993,(52卷1号):124.
[24]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27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
[25]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24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53.
[26]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16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03.
作者简介:丛振(1984—),男,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敦煌学。